潮南区雷岭镇村民张文芳家里贴有一张小小的帮扶卡,卡片上面印有帮扶对象的姓名、住址、手机号码、家庭情况和帮扶干部的姓名、单位和手机号码,以及帮扶项目、享受情况和巩固拓展帮扶措施,卡片背面则写满了帮扶记录 …… 因为有了这张帮扶卡,这位被列为 " 边缘易致贫户 " 的单亲妈妈得以渐渐从失去丈夫的痛苦中走出来,带病挑起养育四个孩子的重担,鼓足勇气和干劲面向未来。
这张帮扶卡虽小,却饱含着帮扶干部深深的 " 为民情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帮扶卡,雷岭镇共有 26 张,每张帮扶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感动的帮扶故事。这也是雷岭镇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首创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 "1+2+N" 模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实践。
入驻雷岭镇 4 个多月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杨金山带领 8 名青年队员穿山越岭、进村入户,跑遍了雷岭镇 15 个村的山山水水。" 我们经过近两个月的大量调研工作,基本摸清了雷岭镇的‘家底’,在市委农办等帮扶单位和雷岭镇的支持和帮助下,结合镇情村情,探索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 刚到市农科所工作就 " 转战 " 革命老区山区的杨金山博士指着办公室墙上张贴的雷岭镇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 "1+2+N" 模式的相关内容思路清晰、干劲满满。他告诉记者,"1+2+N" 模式即制定《雷岭镇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1 个方案;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运行和分级预警 2 项机制;落实 N 项帮扶措施,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防范措施,按照 " 缺什么补什么 " 的原则及时开展针对性帮扶。
" 我们梳理制定了《雷岭镇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流程图》,按照要求将监测对象分为入户走访、自主申报、基层上报、数据对比、热线信访 5 种类型,每种途径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受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查确定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监测对象,不同的监测对象都对应不同的工作流程。" 杨金山告诉记者,对纳入监测范围的农户根据风险种类、收入水平与结构、家庭成员劳动能力等因素,实行 " 红、黄、蓝 " 由高到低的分级预警,并限期实施分类帮扶。" 通过全面大排查,全镇列为监测对象有 26 户,其中无劳动能力脱贫不稳定户 13 户、有劳动能力脱贫不稳定户 10 户、边缘易致贫户 3 户。此外,还建档立卡脱贫稳定户 472 户 1770 人由村干部负责监测,每个村成立领导小组,制定网格图,落实网格化责任。"
记者采访了解到,张文芳原来和丈夫经营一家小食店,家庭经济收入稳定,还盖起了楼房,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但几年前,由于丈夫患重病身故,家境一落千丈,患有慢性病的张文芳身心遭受沉重的打击,看着在校读书的四个孩子更是一筹莫展。防返贫 "1+2+N" 模式的实施,将张文芳一家列为蓝色预警的边缘易致贫户,并落实帮扶措施,为其就地安排公益性岗位,让张文芳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
在村民张锡武家里,张锡武的妻子卢绣楼正忙着装饰塑料花," 有货的时候每天能赚 10 多元补贴点家用。" 腼腆的卢绣楼笑着说。据东老村村干部张秋光介绍,张锡武为精神病患者,没办法干重活,其妻子患残疾,平时就干点手工,家里还有三名在学校读书的子女,经济压力比较大。" 张锡武家列为脱贫不稳定户,我们通过落实低保、残疾人补贴、产业收益分红等帮扶措施进行帮扶,并进行常态化监测,确保不返贫。"
杨金山告诉记者,对于这些监测对象,雷岭镇领导班子成员和工作队队员分别一对一进行结对帮扶,对每一户都定制了监测对象帮扶卡,对帮扶时间、帮扶措施以及责任人都一一记录清楚并上墙。同时,每季度对监测对象的收入支出、" 三保障 " 状况等开展常态化监测,并建立监测台账。
在雷岭镇的公共服务中心和各村党群服务中心,还设立防返贫监测服务窗口,为农户提供答疑解惑、申报等相关便民服务。同时,制定了《不予启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预警十种情况》作为辅助标准,防止出现不符合条件的村民申请纳入监测对象。
■ 记者手记
是 " 连心卡 " 更是 " 暖心卡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打好的 " 第一仗 "。杨金山带领队员与山水为伴,与群众交心,深调研、问民情、思良策、勇探索,在全市首创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1+2+N" 工作模式,形成有特色、可复制的经验,为打好这 " 第一仗 " 闯出了新路径。
一张小小的帮扶卡成了干群之间的 " 连心卡 ",更是防止群众返贫的 " 暖心卡 "。不仅如此,杨金山这支朝气蓬勃的青年团队,还把更大的干劲放在雷岭镇产业振兴上,正在谋划发展数字农业,做强做优荔枝产业,探索 " 农文旅 " 融合发展模式,希望把这里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来源:汕头日报(记者:刘文钊)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