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互联网 " 大厂 " 的工作文化,不仅构成社会的热点议题,更是未来工作模式的样板间之一。" 打怪升级 " 的薪酬制度,充斥泡沫的理想主义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依码为梦: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生产实践调查》一书通过截取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历史片段,向我们揭示了看似光鲜亮丽的互联网工作的内部动态结构以及背后的动力机制。
2019 年,一场由互联网工程师组织的名为 "996.ICU" 的活动把互联网产业的加班文化带入公众视野。"996" 和 " 大小周 " 一度成为坊间热题。2020 年,蚂蚁科技集团上市的几度转折再次把中国互联网人的高薪高酬引入公众视野。回顾中国互联网产业,不难从中发现很多今时今日的产业动向都能从过往的历史片段中找寻到蛛丝马迹与前因缘起。
作者夏冰青博士曾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互联网大型企业进行田野调查,近距离观察中国互联网人的生产实践,积累了百万字的访谈和田野笔记。
在本书中,作者重温 2009 年至 2015 年间的这些一手资料,综合批判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提取 " 薪酬 "" 工作强度 "" 自主性 "" 保障性 "" 自我实现 "" 产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 社会关系 " 七个维度,具体描绘了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的日常生产实践与围绕生产实践的生活形态。通过对互联网产业内部动态与宏观社会经济变化的综合性分析,作者指出,数字经济从业者的生产实践建构了他们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确立与延展将持续性地推动 " 互联网理想 " 的发展与实现。
《依码为梦: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生产实践调查》
夏冰青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年 10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