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30 来岁的袁女士(化名)腰痛 1 个月以为腰椎间盘突出,谁料竟是腹中 " 藏瘤 " ——腹主动脉瘤。它不是 " 肿瘤 ",而是一种可治愈的血管疾病,是在各种病理因素作用下,以局部扩张向外膨出为主要表现的大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 60 岁以上的老人。腹主动脉瘤一旦瘤体破裂,死亡率高达 50%-80%,所以被称为 " 不定时炸弹 "。
袁女士因腰痛 1 个月到当地医院就诊,一开始以为普通腰椎间盘突出,没想到一查 CT 竟发现不是腰椎问题,而是更为凶险的腹主动脉瘤。于是,她慕名找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广医二院)血管外科,专家告诉她,腹主动脉瘤一旦有疼痛症状,就应尽快积极治疗,否则存在破裂风险。
广医二院血管外科在主动脉疾病领域治疗经验丰富,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经过增强 CT 发现,袁女士肚子里的瘤子与常见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不同,因为她的左肾动脉变异,左肾动脉直接起源于腹主动脉瘤,这给手术带来难度:要切除腹主动脉瘤,左肾的血供如何解决?面对十分焦虑的袁女士及其家人,血管外科主任林少芒教授和副主任张智辉教授带领团队,决心为患者制定出一个最佳治疗方案。
随后,医院组织了全院多学科会诊(MDT):血管外科、移植科、麻醉科、风湿科、心内科、手术室等一起讨论治疗方案。在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后,手术治疗成为首选方案。
张智辉教授表示,腹主动脉瘤的治疗主要分为微创腔内支架植入治疗和开放手术切除动脉瘤行人工血管置换,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微创治疗虽然创伤小,但作为新兴术式,且需要肾动脉腔内开窗重建,远期疗效有所顾虑;开放手术虽创伤大,但可直视切除动脉瘤,远期效果确切。血管外科团队结合患者年轻,心肺功能可耐受开放手术的病例特点,加上广医二院有强大的肾移植团体,经过周密的讨论、严谨的分析和完善的准备,跟患者充分沟通后,血管外科团队决定与移植科团队强强联手,选择 " 开放切除患者腹主动脉瘤 + 左肾自体肾移植 " 的手术方案。
手术当天,张智辉教授亲自主刀,选用正中入腹切口,切开后腹膜充分暴露病变腹主动脉及悬吊双侧髂总动脉;紧跟着移植科主任陈正教授团队继续接力,摘除左肾,离体处理;张智辉教授继续带领血管外科团队继续拆除这颗 " 不定时炸弹 ",切除主动脉瘤后,用 " 人 " 字形人工血管植入替代腹主动脉;检查无出血后继续让移植科团队接力,将左肾种植回到主人温暖的右髂窝,肾脏由白转红。手术团队再次检查无出血后结束手术。
术后经过血管外科精心的治疗,袁女士很快顺利康复出院。近期袁女士返院复查显示,人工血管通畅,左肾形态功能良好。满怀感激的她还为医护人员送上了 " 医术精湛,护理细心 " 的锦旗,而张智辉也给她回赠了一首诗,祝福她早日康复、生活美满:" 既已蹒跚行路难,何须踌躇叹流年。望尽秋云无处觅,梦回春风有人怜。灯下无影无所惧,乾坤可转可回天。关山难越而今越,大道当前且向前。"
张智辉教授指出,虽然腹主动脉瘤主要见于老年人,但也有少数年青患者,就像袁女士一样。
导致腹主动脉瘤的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还有动脉中层囊性变性、梅毒、先天性发育不良、创伤、感染、结缔组织病等其他少见原因。此外,吸烟、高血压、高龄等都是腹主动脉瘤的常见的危险因素。很多常见疾病也是腹主动脉瘤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会促进动脉壁的硬化,更容易发生扩张;糖尿病会降低动脉壁组织的修复重建能力,难以抵抗各种治病因子的攻击。据研究发现,腹主动脉瘤有家族倾向,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同胞中患该病的风险比其配偶高八倍,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一级直系亲属中 7% 已被发现也患有动脉瘤,动脉扩大患者的一级直系亲属中 5.5% 被发现有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不能自愈,最严重的后果是破裂出血致死,瘤体直径 ≥4.0cm 的,发生破裂的比例就明显增高。因此,发现腹主动脉瘤应密切随访,严格控制血压,一旦有手术指征者应尽早到医院治疗,可以选择腔内微创手术,或开放人工血管置换手术。腹主动脉瘤一旦破裂者,需及时急症抢救手术。
张智辉教授表示,目前初筛腹主动脉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较为简单的方法是主动脉彩超检查,最精确的是主动脉 CTA 检查。假如您摸到肚子搏动的肿块或者腰部胀痛不适,赶紧至血管外科就诊。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许咏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