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山海关清洁取暖 " 一刀切 ",导致部分群众挨冻的问题,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 23 日表示,生态环境部对此事高度重视,已组织调查了解情况,督促地方切实整改,并将密切关注后续整改落实情况。
这一表态令这一事件整体局面为之一改,被寒冷包围着的人们又有了热乎起来的希望。但人们依然有理由警惕 " 一刀切 " 做法的卷土重来,因为,清洁取暖 " 一刀切 " 可谓屡改屡犯,今天这里,明天那里,一些地方着实让人不省心。今年 1 月,陕西日报就刊文指出:陕西省推行农村清洁取暖工作已有三年,部分地区 " 煤改气 "" 煤改电 " 成效显著。然而,一些地方在推行这一工作过程中 " 一刀切 ",不顾村民意愿。
早在 2018 年 1 月,国家能源局就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清洁取暖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式的煤改电、煤改气,而是对煤炭、天然气、电、可再生能源等多种能源形式统筹谋划。
可见,清洁取暖绝不是一项以部分人受冻为代价的工程,而是一项通过技术、理念、资源的运用或调动造福于民的系统工程。应该说,这才是清洁取暖的 " 初心 "。但一些地方简单粗暴地推行变了调的清洁取暖,生生把好事办砸了。
表面上看,这是不懂技术、不懂能源常识造成的结果,但根本上,这是违背民情民意拍脑袋的结果。
以山海关古城为例。山海关古城至今未通天然气和暖气,约 4300 户房产中,冬季居住的约 1700 户,其中集中供暖户仅有 265 户,而且存在着老人多、平房多、生活困难家庭多的 " 三多 " 现象。面对这种局面,本应按照国家部委的要求,在清洁取暖工作中突出一个 " 宜 " 字,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 …… 但 2019 年,古城片区全面禁煤。今年冬季,当地又禁止烧柴取暖,一些群众家中的炉灶被封堵。真可谓只知 " 封禁 " 不知 " 宜 ",引发严重后果。由于当地政府免费配发的电暖气取暖效果不佳,而且完全靠电取暖的成本较高,即使给予电费优惠和相应的改造补贴,一些群众还是承受不起,只能拿身体 " 硬扛 "。
有人说,应该让当地的政策制定者去那些冰凉的屋子里过几天。此话道尽人们对于当地一些干部不知民情民意、乱作为的愤懑之意。如果决策人能够从民情民意出发,因地制宜地、多措并举地、分层次地推进清洁取暖系统工程,又怎会造成今天这样一个被动、尴尬的局面?
治理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岂有让群众反吃苦头的道理?要杜绝清洁取暖 " 一刀切 " 做法,当以严肃问责倒逼一些地方转变服务理念和工作作风,以科学开明的姿态投入清洁取暖工程中,真正把群众的心暖热。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