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6 日下午,深圳市人才公园深爱人才馆孔雀厅外冷雨霏霏,室内气氛热烈。30 名市民代表与规划专家在这里一起为正在编制的《深圳市建设全民友好型城市空间策略与行动规划》进行 " 头脑风暴 ",开创了深圳城市规划史上首次有市民全程参与和成果署名的公众参与形式。
▲活动结束后,全体市民代表与规划专家合影留念。
这场别开生面的 " 全民友好型城市 " 主题市民工作坊活动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起。到场的 30 名市民代表年龄最小的 9 岁,最大的 70 多岁。他们当中有公务员,有大学生,有自由职业者,有残障人士,有企业员工,有外籍人士 …… 都通过网上报名的方式加入到这次不同寻常的城市规划工作当中。
" 深圳非机动车道建设不足,一些地方的地铁公共交通标识系统不够友好,很容易让外地旅客产生辨识差错 ……" 来自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马晓雨从规划专业大学生的角度提出对城市规划的意见。" 我希望学校周边的交通规划能更安全更方便 ……" 来自龙岗区实验学校的张雨莀是现场年龄最小的市民代表,她说出了小朋友对未来城市规划的期盼。" 深圳还需要有更多、更标准、更友好的外语标识系统,让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能够感受到城市的包容性 ……" 来自法国的 Savon 先生作为外籍人士代表建言。" 作为一名视障者,我希望残障人群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为实现全民友好型城市添加更多必要的友好元素 ……" 深圳市盲人协会副主席余冠彬代表残疾人直言自己参与这次城市规划的初心。活动现场,市民代表踊跃建言献策,规划专家认真倾听记录、参与讨论," 没有我的参与,就不要做与我有关的决定 " 成为规划专家和市民代表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的共识。
▲年仅 9 岁的市民代表张雨莀在活动中发言。 本组图片由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深晚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全民友好型城市规划建设面向的人群多源、场所多样,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为深入贯彻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 的重要理念,切实了解市民需求,吸纳多元群体智慧,提高规划可实施性,深圳市规划部门尝试在这次规划编制中建立全流程公众参与机制,提前公开发布征集令,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在规划目标设定、空间策略制定和行动纲领形成过程中,共同参与规划编制,助力深圳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以及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园。本场活动为系列活动的开篇,今后还将更广泛地征集市民意见建议,所有参与规划的市民,都将作为集体作者在未来的规划成果中获得署名权。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徐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