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适斋戴明贤先生的艺事活动似乎偏爱一 " 小 " 字。去年的 " 围炉小聚——戴明贤书画小品小辑 " 连用三 " 小 ";今年 12 月 25 日在也闲书局举行的 " 留得枯荷 " ——新书分享会暨书画小展,也不离 " 小 "。活动场地自也不大,不过 " 大一号 " 的客厅,布置也一如客厅日常,地上的炉子、墙上的字画、架上的书册而已,来者围坐济济一堂,笑语晏晏有如话说家常。是以话题虽多是为人为文为事的请教、对谈,但都化为一场渔樵问答。
众来者中,活动主持人杨宛老师称之有 " 旧雨 " 也有 " 新雨 " ——此处用典,典出杜甫《秋述》:" 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后人以 " 雨 " 代 " 友 ", " 旧雨 "" 新雨 " 分别指代的是 " 旧友 " 和 " 新知 "。" 听雨声 ",也可别解为 " 听友声 ",与戴先生 " 留得枯荷 " 的新作书名与活动名相应而成句。
诗句自是李商隐的 " 留得枯荷听雨声 "。杨宛老师在《留得枯荷:适斋文与画》书序中解得好:" 以旧作喻枯荷,留下一点昨天的雨声。"" 戴师的散文,记故人,忆往事,状旧物,确也像是荷塘里曾经的波光云影,雨丝风片,照影惊鸿,游鱼鸣蛙;这一丛文字的枯荷,让生命中种种的波澜冷暖重又发出声响。"
新书副标题 " 适斋文与画 ",文是自选散文,选自 1979 年至今,通过时间这条线,呈现了作者不同时期的创作风貌与思想纹理;与散文并列的文本即是作者近年创作的自谦 " 师法孙儿、不怕逾矩 " 的画作,由此形成文与画的 " 双重文本 "。" 适斋 " 则是先生斋号,取《庄子》" 自适其适 " 之意。乃父曾造 " 适园 ",自号 " 适园居士 "。书中收先生《适斋赋》一文,内自解曰:" 适者,自在也。自择也。自乐也。" 考古学家梁太鹤先生从诸篇什中 " 考 " 得此文,认为从中可知一位 " 传统文士向现代过渡的典型代表 " 的心性与追求,即 " 写由衷之书,交素心之友 "。在现场,鹤发的梁先生还对 " 如此戴先生是如何炼就的 " 给出了他的 " 考证 ":" 一得益于书,在家手不释卷,出外必谈读书;二得益于友,青年时即结交有造诣有修为的文化老人为挚友;三得益于心性,求诸心而非求诸物。"
不仅观 " 诸文 " 可知 " 诸心 ",实则观 " 诸物 " 也可见 " 诸心 "。活动现场布置有戴先生书画数幅," 中堂 " 处悬二条幅,左 " 犀潭飞瀑挂崖阴,雪浪高翻水百寻。几度凭栏观不厌,爱他清白可盟心 " 属徐霞客状黄果树瀑布句;右 " 好雨潜无迹,奔星劲有声 " 联语,分别取意于杜甫 " 好雨知时节 "、鲁迅 " 但见奔星劲有声 "。前者可见情结之 " 乡土 ",后可知心性之 " 有无 "。四壁另有 " 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 道皆寂寞 "" 长乐无极 " 字幅,连读实则为 " 诸心 " 之 " 进阶 "。诸物是诸心的卦象。
在场的诸位看出了戴先生其他的 " 象 "。
蒲国昌先生论其画,说其 " 画中有人 ",一根线条可见一个人的性格、历程及生命状态。更完整的评述如下:" 看戴老的画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有不折不扣的中国文人画气息境界和标准的书法入画;陌生的是他的画从题材、图式、造型、抻法都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中国文人画的样式。他有文人画的内在精神,而不拘泥于文人画的外在样式。戴老的每一幅画都能让人感受到原初冲动的美;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美感、一种感动、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于是,产生了不同的拼图、不同的造型、不同的笔法、不同的基调,甚至出现了抽象图式。他自己感动了,作了出来,也感染观者,不同的画,不同的感动。"
余未人先生论其文其画 " 雅趣伴古趣 "," 遍及老戴的文字与绘画,汩汩流出,犹如天然温泉,成为其作品让读者不想撒手的本原 ";其乡间生活则 " 野趣充溢 ",在那 " 史无前例 " 的年代握管抄诗文、握刀摩篆刻," 置身山野,这是用生命谱写的趣味,也是做人的底气 ";此外还有乡土民间的 " 俚趣 "。归而言之,是其人 " 妙趣天成 "。
龙超云女士则以三字概括:" 玩 ",好玩又经玩;" 活 ",孩童般的童心童趣成就了活泼泼的创造力、生命力;" 通 ",通才、通人、通 " 杀 ",老中青少数代人都可玩成一团。
" 通杀 " 并非虚言。戴先生好奇,自己四十年前的作品,不知年轻人读来有何观感。90 后作家罗不青论说,戴老师的散文写作,可以说是沿袭了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这一派,明净、质朴、平易近人,是一种更温和内敛的写法。这并不是说这些散文就是无关痛痒的闲淡美文,其中的悲愤与悲悯,是可以细细读出来的,相比现代一些更加先锋、炫技的写法,读者的接受程度应当会更高。" 读戴老师《留得枯荷》这本散文集,并想象那些过去的人和事、生活场景,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的理解的。"
在现场,杨宛老师就读者普遍好奇的问题提问戴老师,诸如保持创造力的秘诀、" 游于艺 " 艺事展二载后新的进境、文与画之间的内在关联等。戴老师的回答亦庄亦谐," 庄 " 的有 " 能创造的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不能创造的生命是行尸走肉;最高的欢乐是创作的欢乐,最高的智慧是创作的智慧 "" 诗有别才,我无诗才,寄希望与把诗意融于书画和散文 ";" 谐 " 的有 " 画画是找点新的玩趣,外孙女小树可以说是我学画画的老师,画的时候不怕逾矩,也不敢申请加入美术家协会 "……
戴先生自谦无 " 诗才 ",实则诗句颇多,亦不乏诗友。陈恒安、王萼华、涂月僧等诸诗家且不论,先生近些年来同袁本良诗翁唱和颇多,远在海南的袁先生天涯读适斋,有《适斋馈新书 < 留得枯荷 > 观览有感》长诗,内有知音之句:" 适斋文与画,精选还妙裁。文是陈年酒,醅酿四十秋。一坛复一甕,心泉汨汨流。石城浮世绘,故园花事稠。清欢家常辑,散漫文华游。…… 画是馀事乐,八十始拈弄。虽出耄老手,分明孩童梦。玄思先哲图,寓怀山民颂。" 贯穿戴先生其人其文其艺始终的,是童心与诗心。
现场氛围的好,非亲历难以言尽。一如作家、画家廖国松先生评戴先生的画,就是 " 吓到人的好 "。" 好就是一种感觉,找不到词,即便找到了说出来,也是陈词滥调," 说到此处,只见他动动身躯张张嘴,停顿数秒,众人静候宏论,孰知却是戛然而止,以及赢得的满场笑声。" 红着脸 " 下来的廖先生,似有不甘,不一会便拉着吴石老师倾吐台上的未尽之言。身旁人听闻,又是笑。笑者真实,问者真实,答者真实,说者真实。而真者必美。
去年 " 围炉小聚 ",以 " 绿蚁醅新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为号召,这场雪在去年和今年,终都如约而来。
编辑荐书
文与画的双重文本
《留得枯荷:适斋文与画》由文与画的双重文本形式构成。散文笔调亦庄亦谐,亦俗亦雅,充满了生命的元气与雅致,渗透着文化人类学意识;文人画则以书法笔意为具,以学念为思,以诗、诗境为旨归,充满了文人意趣和笔墨之美。二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带给读者以闲散隽永的美的体验。
贵阳晚报 +/ZAKER 贵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图由詹培提供)
编辑 王欣 实习生 陈庆庆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