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小鹏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因向第三方公司购买 22 台人脸识别摄像设备,非法采集上传人脸照片超 43 万张,被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 10 万元罚款。经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当事人在旗下 7 家门店安装人脸识别摄像设备,采集消费者面部识别数据,并未经得消费者同意,也无明示、告知消费者收集、使用目的。此前,另有多家企业也因非法采集消费者人脸信息遭监管机构处罚。(中国经济网)
涉 " 脸 " 个人信息侵权问题频发
一段时间以来,人脸信息被非法采集的问题频频出现。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管部门查出科勒卫浴非法抓取了 220 万余条人脸信息;深圳市市场监管部门查出正通集团旗下的宝马 4S 店抓拍并存储了 4600 余条人脸信息;部分企业所涉消费者 " 脸照 " 在数百万张至数千万张不等。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 7100 多家企业从事 " 人脸采集 " 相关业务,曾被曝光涉嫌非法采集问题的悠络客、万店掌、雅量科技、瑞为等企业注册资本均超过 500 万元,合作客户中不乏知名企业。
从法律层面来看,商家非法采集消费者人脸信息已涉嫌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2021 年 11 月 1 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第 26 条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取得个人单独同意的除外。
人脸信息为何被商家视为 " 唐僧肉 "
部分商家为何热衷于非法采集消费者人脸信息?无非利益二字。
一方面,各类企业均有靠消费者 " 人脸信息 " 提升经营业绩的强烈冲动。据悉,小鹏汽车委托的第三方公司开发的算法可以对面部数据进行识别计算,以此进行门店的客流统计和客流分析,包括进店人数统计、男女比例、年龄分析等。这些数据是商家提升经营效率的重要参考。在为小鹏汽车提供服务的悠络客平台网站上,该公司称其解决方案可以应用于汽车、鞋服、快消、医药等多类消费领域。
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通过倒卖消费者人脸信息非法牟利。有商家非法收集人脸信息并售卖,低至 0.5 元即可买到包含身份证信息在内的一名消费者的人脸数据。记者从警方了解到,倒卖 " 人脸信息 " 还成为当前网络黑产链条重要一环,相关信息被用于虚假注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供不法分子牟取暴利。
保护 " 人脸信息 " 还需多管齐下
通过立法实现多层次、系统化的人脸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一些地方已对 " 人脸识别 " 进行规范,如今年已施行的《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2022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安徽省、兰州市、北京市等地的《物业管理条例》也就业主个人信息保护进行了明文规定,但没有明确提到指纹、人脸数据等生物信息,也没有涉及强制收集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明确。
进一步加强对经营和购买 " 人脸识别 " 相关业务企业的监管力度。一方面,应加大对涉 " 脸 " 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此次小鹏汽车采集 43 万张人脸信息仅被罚款 10 万元,部分网友认为 " 一张照片被罚 2 毛多,违法成本太低。如果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要求,行政处罚是按照企业或商家全球营业额来罚款的,这个数额可能会比较大。" 另一方面,应尽快设置 " 人脸识别 " 业务类企业准入门槛。
热动:
光明网:非法采集面部信息被处罚一点也不冤
新华网: " 护脸 " 难题难在哪?怎么破?
人民网:学会对违法采集使用人脸信息说 " 不 "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认为,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采用的是多部门管理机制,网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都是个人信息保护监管部门。这一制度安排确有形成合力的优势,但也容易导致 " 多头治理 " 的问题,应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能定位,并以此推动相关执法检查常态化、长效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赵精武说:" 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为避免一次授权即导致信息失控的情况,信息主体还应享有对相关信息的删除权。"
【泰安日报社 · 最泰安全媒体评论员 安静 编辑 朱冰 审核 晁彤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