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君最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儿。
只要网上出了什么新闻,评论里一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 了解了某某某的原生家庭,我一点都不意外。"
比如," 李云迪被抓了,看到原生家庭每天逼他练琴五六个小时,压力太大,我一点都不意外。"
还比如,前阵子常州街头,女孩因为母亲不给自己买手机,当街击打母亲的头。" 女孩动手肯定不对,但是她一定是对原生家庭太失望了吧。"
不妨看看这个 500 多年前生活在苏州的普通家庭。家徒四壁,幼年辍学,我们的男主人公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和父亲一起外出打工,这样的 " 原生家庭 " 够不够惨?
但这个少年没有用窘迫的 " 原生家庭 " 为自己的不思进取背锅。相反,他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与苏州城中最具才情的文人画家们平起平坐,成为 " 明四家 " 之一。
他叫仇英。《江苏地方文化史 · 苏州卷》中,就记载了这位励志青年的传奇人生。
01
可能是他的出生太过于普通,以至于他的出生年份已不可考。有人说是弘治十五年(1502 年),也有一种说法是弘治十六年(1503 年 ) ,一个男孩诞生在江苏太仓一户贫苦人家,取名仇英。
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仇英的爸妈也拼尽全力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是窘迫的家境,让年幼的仇英在父亲的声声叹息中辍学了。
仇英
为了让儿子有个糊口的营生,仇英父亲把自己油漆匠的手艺传授给儿子,父子两来到苏州桃花坞打起了工。
在 16 世纪 10 年代的苏州城,明代画坛 F4 中已有三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彼时," 明四家 " 中的沈周已经故去,年过半百的唐寅此时已挫折受尽,即将抵达生命的终点。文徵明虽与唐寅同岁,但因为长寿,此时才刚刚迎来自己的艺术青春。
" 明四家 " 中的最后一位在哪呢?
没错,剩下的那位正是仇英,正爬在屋梁上画漆画呢。他离位列 " 明四家 ",还差一次与文徵明的偶遇。
02
古人喜爱雕梁画栋,把目之所及之处都装饰上精美的图案,仇英做的正是这份工作。
有一天,他正坐在高高的架梯上,昂头举笔细细地描画着梁柱上的山水人物。落笔如有神,他的笔下既有文人画的高雅出尘,又有难得的生动与鲜活。
突然,仇英听到下面有人拍手称赞,低头一看,是一位笑意盈盈的长须老者。听了别人的介绍,仇英才知道这位老者正是名满天下的大画家文徵明,他赶紧从架子上下来,恭恭敬敬地向文徵明鞠了一躬。
文徵明
此时的文徵明屡次科考落榜,去京城做官也不顺利,决意回到苏州,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中。
他打量着眼前这位踏实又充满灵气的年轻人,满意地点了点头。文徵明还带仇英去家里看自己作画,并给他讲授文人画的构图与意味。
正德十二年(1517),48 岁的文徵明邀请十几岁的毛头小子仇英与自己同绘《湘君湘夫人图》,可见他对仇英的赏识和器重。
可惜的是,负责设色的仇英画了两稿,文徵明都不太满意,最后还是涂上了颜色。
这次挫折给仇英的打击应该不小,在他以后的艺术生涯中,在设色方面下足了功夫,设色的功力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
尽管第一次合作未成,但文徵明还是在想方设法地提携仇英。苏州有一位大学士名叫徐封,他建了一座紫芝园,园内所有的绘画都是文徵明和仇英主持绘制的。
要知道,给园林绘画,在当时多属于工匠行为,已稳坐吴中文人绘画圈头把交椅的文徵明为何会参与这种自降身份的事呢?那自然是为晚辈仇英站台。
遇见伯乐的仇英也非常努力,不断精益着自己的绘画水平。正德十五年(1520),文徵明创作山水,仇英绘制人物,合作完成了《摹李公麟莲社图》。
这一次,文徵明想必是比较满意的,还为这幅画题了款,写道 " 庚辰秋日衡山文徵明长州仇英同摹李伯时莲社图 "。
嘉靖十年(1531),两人再一次梦幻联动。仇英作画,文徵明以楷书写《孝经》,两人以书画合璧的形式创作了《孝经图》,署款 " 仇英临李如璋笔 "。
《孝经图》局部
不仅如此,文徵明还在仇英的许多作品上题诗、题跋,不厌其烦地为他喝彩、宣传。而仇英早期的绘画也明显取法文徵明。文徵明身上浓厚的文人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仇英。
03
出生于官宦世家的文徵明,还把仇英这个油漆匠带到自己的朋友圈里去赴宴、聚会。通过文徵明的热心引荐,仇英得到了唐寅的赞赏,还结识了当时的书画收藏大家项元汴,他的家中收藏古画无数。
项元汴也很欣赏仇英的才华,请他到家里驻府作画,同时给他观摩了自己所有的藏品。
沉浸在古画的海洋中,仇英的艺术造诣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为了表达谢意,他画了很多好画送给项元汴。
比如台北故宫的《水仙腊梅》图轴,设色清雅,灵动出尘,画上写着项元汴上款。还有一部《临宋元六景》,里面有六帧仿古的山水,画得既工细又高雅。
《临宋元六景》局部
在项府居住的这段时间,仇英非常高产,画了数百幅作品。其中有许多是临摹项元汴所藏的古画。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仇英熟悉了古画的构图,重新塑造属于自己的古典风格,画艺更加精湛了。
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在仇英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为了专心作画,油漆匠仇英彻底转了行,决定做一名职业画家。
《水仙腊梅图》轴
一天,仇英正在专心作画,唐寅带着自己的老师周臣前来做客。周臣是当时著名的职业画家,他的画注重写实,受人喜爱。
当听说苏州城里出来一位绘画方面的天才少年,周臣便让徒弟唐寅带自己来一探究竟。
欣赏着仇英的画,周臣不住点头微笑,最后欣然收仇英为弟子。于是,仇英和唐寅也就成了师兄弟。
唐寅
此后周臣尽心教授仇英各种绘画技巧,使仇英的山水人物和花鸟画得到极大提高。
和同为 " 明四家 " 的师兄唐寅相比,仇英的画工细精致,而唐寅笔下清逸潇洒,他们的绘画风格都源于老师周臣的南宋院体一派,但最终都青出于蓝。
04
耐人寻味的是,仇英一开始是跟文徵明学画的,文徵明对他也非常好,他为何要转投周臣门下呢?
在明代,画家与画家的身份也不尽相同。文徵明是文人画家,周臣是职业画家。要论起社会地位,文人画家是高于职业画家的。
明明可以攀附,却不为之,仇英早已坚定地选好了职业画家这条路。或许是低调,也或许是有一些自卑的心态,漆工匠出身的他,从未以文人自居。
在职业画家这条路上,他也选择了最难的主攻方向,那就是工细楼台和青绿山水,既费工又费眼,对技法的要求极高。他默默地啃着硬骨头,低调做人,拼命把画画得更加精美。
《桃源仙境图》
可无论再精美的画作,都很难找到仇英的只言片语。他几乎从来不在画上题写诗文,总是简简单单落个款或者盖个印章,最多也只有上下款十几个字。
可见他是真不把自己当文人,他想做的,从始至终都只是一个画家而已。
恰恰后代人甚至是和他同时期的人,都没有不把他当文人。他的画中早已浸润着文人趣味,他笔下的丘壑泉石、烟云竹树、亭台楼阁都精描细染而又不失清秀雅逸的气韵。
特别是他描写文人高士隐遁生活的作品,如《桃源高隐图》《蕉荫结夏图》《月下吹笛图》等,都流露着隽秀飘逸的文人情怀。
《蕉荫结夏图》
后人将他列入 " 明四家 ",与文徵明、沈周、唐寅共为 " 大明画坛 F4"。要知道,那三位不但是文人,还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文豪。
从一个早年辍学的油漆匠,到与大文豪平起平坐的画坛大家。仇英以他的天分、低调与勤奋,赢得了历史最公正的评价。
好书推荐
《江苏地方文化史 · 苏州卷》
王卫平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子扬 张然 / 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