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领衔操刀,青灰色的玻璃幕墙,像马道的攀升坡道 ……12 月 29 日,中国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墙主题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对公众试开放。这座收藏了南京城墙 650 年时光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基地。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它刚一亮相,就成了 " 网红 "。据悉,元旦假期 3 天都已被预约满了。
谦虚!博物馆本身就是最大展品
到南京城墙博物馆参观,那你一定要好好看看它,因为建筑本身就是最大的 " 展品 "。
南京城墙博物馆在中华门瓮城东面,城墙根下。它宛如中华门瓮城的 " 镜像 ",谦虚低调又有内涵。
站在馆外,玻璃幕墙呈淡灰色,不透明,由外向内看不到博物馆内部,只能看到反射的倒影;站在馆内,玻璃幕墙好像 " 消失 " 了,中华门瓮城和高大的城墙清晰地映入眼帘。这种单向透明的效果,源自使用了一种夹胶夹丝中空玻璃,南京城墙博物馆是国内首例运用这种玻璃的建筑,玻璃幕墙的面积为世界最大。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马麟介绍, 南京城墙是中国明清城墙申遗的配套项目,原来的博物馆在城墙肚里,空间小,难以表达展示宏大的内容。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下,南京开始筹备建造城墙博物馆。最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何镜堂,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设计。
" 何镜堂院士的设计理念就是‘呈墙’,他严格遵循《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对临近城墙建筑物限高 12 米的要求,博物馆最高的地方不超过 12 米,而靠近城墙的地方不超过 7 米。谦虚低调,不抢城墙风景。" 马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博物馆的造型从中华门瓮城两侧的马道中汲取灵感,别出心裁地在博物馆西侧设计了三段反向攀升、长五十米的坡道,与静立于时代长流中的中华门瓮城马道遥相呼应,近城低、远城高,呈现出高低错落的动态感。
而且,公众还可以站在博物馆的平顶上,看四周的风景。老门东、城墙,尽收眼底。
矩阵!" 刘德华 "" 福东海 "…… 告诉你 650 年前的责任制
南京城墙博物馆展陈区域包括博物馆负一层和一层,负一层为南京城墙基本陈列展览和特展厅,一层包括开放式展区和配套区域。
展厅中,共展出 2500 余件文物。马麟说,这些展品来之不易,刚筹建时博物馆的家底只有 1900 块城砖。后来,经过征集,一共征集到 3000 多件文物。
说到展品,城墙砖是展厅中最震撼的。在 " 旷世城垣 " 展厅,由 700 多块明城砖组成的一排排城砖矩阵,布满四面墙壁。它们像书架上摆放整齐的书籍等待游客阅读。
细细看去,每一块城砖上都有铭文。" 洪武元年 "" 提调 "" 总甲 "" 甲首 "" 窑匠 "" 人夫 "…… 这些铭文也成为了解城砖烧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可以释读出,当时城砖的烧造采用了最严格的责任制,产地、单位、烧造工程负责人、窑匠、人夫的名字都必须刻在城砖上,以便有据可查。
刘德华也参与过烧制城砖?在展厅里,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一块青灰色的城砖上刻着 " 总甲黄原亨,甲首刘德华,小甲简文华、窑匠晏文叁,造砖人夫刘德华。" 也就是说,一个来自明代江西瑞州府的 " 甲首 ",就叫刘德华,他同时也承担了造砖的工作。
还有一些造砖人夫的名字虽不是 " 大明星 ",但也是讨人喜欢的吉祥话,比如 " 寿南山 "" 福东海 "" 万万年 " 等。
珍贵!这些 " 国宝 " 超级有来头
走在展厅,你会感觉自己在畅游整个大明王朝,对朱元璋其人也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朱元璋画像
" 旷世城垣 " 展中,来自无锡博物馆的朱元璋书法真迹,第一次在南京展出。" 吴王亲笔。差人赍至军前,教左相国徐达知会:今后就阵获到寇军及首目人等,不须解来,就于军中典刑 ……" 现代快报记者看到,这道手谕字迹工整,笔力遒劲,行云流水之间透着力量感。
△朱元璋手谕
" 朱元璋的书法,全国各个文博机构的收藏中大概有 7 件,非常珍贵,这次展览也是朱元璋书法真迹首次在南京展出。" 马麟说。
△砖窑
在诸多文物中," 块头 " 最大的要属从江西黎川县 " 搬 " 来的明代砖窑。它的直径超过 3 米,高度超过 2 米,后上方还有三支短烟囱。因为形状像一个馒头,也叫 " 馒头窑 "。为了能让这件特大号文物顺利安家,在修建房顶之前,博物馆就已经把它从空中垂吊进展厅里。
展厅中,两个看起来不起眼的 " 大家伙 " 却非常有来头。在 " 城河一体 " 展厅,两个锈迹斑斑的桶状物看似平平无奇,其实这是明代水系流通中重要的铜涵管和铁涵管,直径都有一米左右。它们旁边展示的是水闸的闸门,由上下两片组成,两片铸件合拢时,上片的凸起与下片的排水孔严丝合缝,契合得十分精巧,能控制水流。" 它们见证了明代的水工科技。" 马麟说。
△涵管
先进!海上巨铳——佛郎机南京造
朱元璋也叫 " 火药皇帝 ",醉心于武器的发明制造。永乐、嘉靖年间,各种超级厉害的火器都是南京造的。在做展陈时,重点展出了明代南京城的军事防御。
" 宝源局设于 1361 年,原负责铸造钱币。朱元璋称帝第一年,考虑到城防需要,于是宝源局开始兼制火器。此外,军器局、兵仗局和鞍轡局,也负责制作火器。" 马麟说。
△火器
展厅中,展出了各种火铳和佛朗机。其中一件永乐九年制作的铜火铳,不仅是现存已知最大的火铳,还见证了永乐年间的一次军制改革。永乐八年朝廷专门设立了神机营,3600 名步兵全部配备火器。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队,当时就是在南京成立的。
万历六年造的铜质佛郎机,长约 1.5 米,可架在城墙垛口调整射击角度;而且,这门佛郎机后部有一个长形的凹槽,用来装填子铳和弹药,发射后即可更换,大大提高发射速度。史料表明,嘉靖元年(1522),明军在珠江口击败葡萄牙舰船,缴获 20 多门佛郎机炮。这种先进火炮的威力让明军印象深刻,朝廷当即下令工部在南京宝船厂进行仿制,首批试制成功的 32 门佛郎机成为守卫南京城墙的利器。
雄伟!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城墙
自明代利玛窦来访南京以来,经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传教士、商人、政治家等通过书籍、版画、照片等,描绘了他们眼中的南京城墙,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西方人对南京、乃至对中国的认识和想现象。
那么,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城墙是什么样的?
展厅中展出了一些原版外文书籍。时代最早的是,1639 年拉丁文版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曾三次来到南京,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回忆。在书中,他说南京城墙:" 论秀丽和雄伟 …… 确实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
1643 年意大利文版《大中国志》的作者是葡萄牙人曾德昭。在他笔下的南京,是一片盛世景象,如皇宫、大报恩寺塔、城墙、观象台等都使他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1668 年的拉丁文版《尼霍夫中国游记》,作者约翰 · 尼霍夫是荷兰探险家、画家、诗人,1656 年随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到中国访问,将自己一路所见所感用文字和素描记录下来。尼霍夫在南京创作了包括南京城墙在内的多幅图画。
【友情提醒】
如何打卡?这份指南收好!
想要去城墙博物馆打卡?记得先预约哦。
南京城墙博物馆实行全员预约机制,公众可关注南京城墙微信公号,预约免费参观。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试开放期间每日限流 476 人,其中上午 238 人,下午 238 人。游客须通过进行实名预约,当日预约名额约满为止。
△南京城墙博物馆线上预约操作流程图
门票按两个时段限流:上午场(9:00-12:30)门票必须在当日 13:00 前进馆;下午场(12:30-17:00)门票必须在当日 16:00 前进馆。
如果预约的是成人票,请带好身份证或预约二维码,直接刷闸机进入。如果需要陪同尚未办理二代身份证的未成年参观博物馆,按身份证号在线上预约。届时成人可凭身份证入馆,儿童可刷订单中的预约二维码入馆。
同时,入馆前确保苏康码、通信行程码为绿码且在有效期内,否则无法进入参观。进馆请全程佩戴口罩,自觉与他人保持 1 米距离。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张然 / 文 牛华新 何刘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