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1-12-31
将“青铜展”搬进校园!南京这群孩子脑洞大开,造了个“三星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舒越 / 文 施向辉 / 摄)好 " 柿 " 发生、青铜虎形灯、错银铜牛灯(仿)……12 月 31 日,南京市紫竹苑小学古色古香的竹里馆摆满了 " 青铜器 ",原来辞旧迎新之际,学校与南京博物院共同合作的 " 遇见青铜 " 项目研究有了新成果!

记者了解到,各式各样的 " 青铜器 ",其实都是出自孩子之手,而且每个小艺术品背后都有特别的创作故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五年级孟德屹同学的作品—— " 三星堆纵目面具(仿)"。他回忆,当时参加了南博的青铜项目,就对这些长得 " 千奇百怪 " 的青铜器很感兴趣,但一开始动手制作还是有些生疏,慢慢地才上手。

" 这个作品用的材料是超轻粘土,先把绿色和黑色混在一块,将青铜颜色调出来,然后用铁丝做出面具的整体结构,分开捏出耳朵、鼻子和眼睛凸出来的形状,再将这些部分粘到面具上,最难的部分就是耳朵与面具衔接的地方,还要用铁丝缠起来,再把弄好的粘土糊上去,最后刷上金漆和绿漆就更好看了。" 谈起创作过程,孟德屹娓娓道来,也忍不住表达对自己作品的喜爱," 就是铁丝固定的时候,由于我力气有限,妈妈帮助了我,其他都是自己的创意和劳动,很有成就感!"

五年级的周芮萌作为青铜项目小小研究者,也收获了很多关于知识。" 青铜器上的漂亮纹饰、像迷宫一样的图案叫作回形纹,还有像祥云一样的叫作流云纹,一个凤鸟纹也有多种变化,太精美啦!" 她说,从和南博合作的博物馆课程中,自己第一次知道,原来 " 中国 " 一词最早的记载,就出现在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铭文中;三足鼎立、人声鼎沸、一模一样、尊敬、尊重等词语,竟然也都和青铜器相关。

" 我们在研学过程中,也加入了自己的创意,希望更多同学加入研究,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周芮萌向全校小朋友发出邀请,一同加入博物馆课程。

紫竹苑小学校长姜玲表示," 双减 " 政策落地,学校除了增加了课后服务时间和社团活动,其实更应该好好利用周边的资源,南京博物院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场。" 通过馆校结合,我们不仅让孩子走出校门到博物院感受文物魅力,更鼓励孩子进行项目化研究性学习,不满足于参观,而是自主探究、动手制作,感受青铜的工艺与背后的历史。"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也更能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员祁海燕在参观完孩子们的 " 青铜展 " 后,也表示很震撼。" 我能感受到孩子们在讲解过程中,是非常自豪,也很乐于分享的,这样的学习状态是我们每个老师都愿意看到的。" 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去探究、发现,并体会到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对孩子一生成长都会有积极影响。

相关标签

南京 面具 三星堆 博物馆 子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