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2-01-01
2022年广州新年第一缕阳光照耀五羊石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新快报讯 2022 年 1 月 1 日上午," 直播 2022 年广州第一缕阳光 " 活动在越秀公园五羊城标下举行。据悉,五羊石像的创作者当初在雕塑室养了几只羊来观察创作。

本次活动以 " 老城市新活力 讲好越秀山故事 " 为主题,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东省文化学会指导,广州市越秀公园等联合主办,是广州重要迎新活动之一。

2021 年越秀公园举办征文活动,125 篇文章获奖

越秀公园作为广州的历史文脉起点,是岭南文化的集中代表。过去一年,越秀公园围绕 " 老城市新活力 " 主题举行了多场公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公园文创活动,推动非遗进公园、党史进公园。自 2021 年 9 月起,越秀公园联合广东省文化学会等单位面向全社会征集《我的越秀山故事》,为越秀山故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

征文活动得到了广东省文化学会等众多单位的专家学者支持。广州五羊石像创作者尹积昌女儿尹小艾、广州博物馆馆名提写者吴子复的儿子吴瑾、知名考古专家黄淼章、文化专家曾应枫、陈锡忠、苏小华、曾大兴、陈典松、王坚、陈东明,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首任馆长蒙光励等都投来重磅稿件。原广东省委秘书长关相生、原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李祯荪等老一辈工作者也进一步回忆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孙中山、郭沫若、康有为、丘逢甲等伟人与越秀山的故事。

征文活动发出后,文学爱好者们从北京、湖北、天津、陕西、四川、河南等十几个省份发稿支持,还有华侨从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地越洋投稿,其中征文作者年龄最大 85 岁,最小 6 岁。

经过筛选评审,有稿件五百余篇文章入选。活动现场揭晓了《我的越秀山故事》征文活动的评奖结果,其中,作品《山居十七载》、《我在央视百家讲坛讲镇海楼》获得了一等奖,其余 125 篇文章获得优秀奖及其他相应奖项。获奖作品体现了作者本人或者祖辈与越秀山的亲身经历,诉说着与越秀山的浓厚情感。

广州五羊石像创作者尹积昌女儿尹小艾:父亲在雕塑室养了几只羊

广州五羊石像创作者尹积昌女儿尹小艾在文章《我的父亲尹积昌雕塑〈五羊石像〉的故事》中写道,尹积昌和同事们深入生活,努力观察羊的习性和动态。画了大量的速写和草图,甚至还买了几只羊养在了雕塑室的放大车间里天天看,天天琢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做了很多小稿,最后设计出了这座五羊雕塑。

这一组构图是,上面是一只饱经风霜的领头口衔稻穗,凝视远方,旁边是两只肌肉饱滿的年轻的羊。还有一只母羊温柔地回头望着孩子,一只小羊跪在母羊的肚子下面吃奶。取跪奶之恩之意。五只羊互相依偎相互穿插,形成了一个稳健挺拔的三角造型。

在百家讲坛讲镇海楼的研究员:" 镇海楼 " 原叫 " 望海楼 "

《我在央视百家讲坛讲镇海楼》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大兴口述,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杜金娜记录整理。该文指出,现如今的镇海楼,民间又叫它 " 五层楼 "。实际上,通过调查研究,它最初既不叫 " 镇海楼 ",也不叫 " 五层楼 ",而是叫 " 望海楼 "。

明洪武十三年(1380),镇守广东的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广州城的东城、西城、子城合而为一,又向北拓展八百余丈,把北城墙修到越秀山上,然后在北城墙的最高处建了一座五层楼,取名为 " 望海楼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 " 海 ",不是指南海,而是指珠江。

明成化年间(1465 — 1487),望海楼遭遇一场大火,被烧成一片瓦砾。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提督蔡经与侍郎张岳重建望海楼。由于当时东南沿海一带海疆不宁,需要强化海防,于是张岳就将重建的望海楼改名为 " 镇海楼 ",取雄镇海疆之意。这里的 " 海 ",才是指南海。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楼才叫镇海楼。在此之前的 160 多年间,一直叫望海楼。但是由于楼高五层,广州人更习惯于叫它 " 五层楼 ",直到今天也还是这样。

采写:新快报记者王彤 通讯员吴薇

摄影:新快报记者李小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