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锡波(右)在汕头融媒集团新闻直播间接受专访。
汕头高新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奋起直追,围绕高新区主责主业,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和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新样板,为汕头走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之路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一流的园区要有一流的服务,我们对重点项目采取 " 一项目一对策 " 的做法,加快推进在建 11 个产业项目施工进度,尽快达产。
——汕头高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林锡波
市党代会吹响了我市走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之路的冲锋号。高新区设立近 30 年来,在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方面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基础,2017 年升级为粤东首家国家级高新区,2018 年从 3 平方公里拓展到 30 平方公里。升级和空间拓展,让高新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释放出新的活力,具备做大做优的条件。
2021 年 12 月 27 日,汕头高新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林锡波在 " 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 一把手访谈 " 中表示,高新区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奋起直追,围绕高新区主责主业,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和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的新样板,为汕头走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之路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三大优势激活发展新动能
在接受专访时,林锡波对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优势进行了研判。他表示,高新区未来的发展具有三方面的优势。首先相比于行政区和一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有它独有的政策优势。设立国家高新区,出发点就是推动科技创新,聚集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国家和省政府出台文件为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提出方向、要求和政策支撑,市人大常委会刚颁布实施的《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也为高新区发展提供法律引领和保障。其次,高新区具有机制体制优势。高新区机构精简,实行大部制管理,具有管理扁平化、专业化的体制优势和先行先试改革试点的机制优势。在营商环境、投资吸引力等方面,努力做到 " 高新区的事情在高新区办 ",为企业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
此外,高新区还有创新集聚优势。高新区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积淀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研发平台,华为(汕头)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智造云谷孵化器、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粤东分中心等创新平台落地转化,具备承载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落地、推动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也在高新区范围内,为高新区打造创新策源地赋予新的动能。
林锡波表示,高新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克服创新能力不强等短板,让国家高新区发展动能更足,更有活力和竞争力,真正发挥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落实 " 工改工 " 打造 " 一流园区 "
市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汕头新的发展定位、目标任务和落实举措,特别是对各大平台载体提出建设 " 一流园区 " 的要求。而要走好产业强区之路,林锡波认为必须将着力点落在园区建设提质上,高新区将从 " 工改工 "、土地资源保障、重点项目建设三个大方面落实这项工作。
在 " 工改工 " 方面,作为全市三个 " 工改工 " 试点之一,高新区把创新务实贯穿 " 工改工 " 全线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 3D 航拍建模技术拍摄立体实景导航图,为 " 工改工 " 提供可视化的基础资料,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工作精准化。下来,高新区将加大 " 工改工 " 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同时根据市 " 工改工 " 政策最新政策,起草适用于该区的 " 工改工 " 若干措施。推进条件成熟示范项目的改造工作,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全区,营造 " 工改工 " 和低效产业用地再利用的良好氛围。高新区已启动总面积约 1200 亩的 " 工改工 " 试点工作,首批 5 家企业约 200 亩低效产业用地列入改造计划。
土地资源的有效供应是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林锡波告诉记者,高新区将把土地资源保障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用足用好近期出台的《高新区条例》赋予高新区的权益,加快推进土地征收出让工作。高新区将通过土地收储,盘活土地,引进比较高端、规模比较大的头部、标杆的企业。
重点项目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载体和抓手。高新区将采取 " 一项目一对策 " 的做法,加快推进在建 11 个产业项目施工进度,尽快达产;另一方面," 一流的园区要有一流的服务 ",高新区将加快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西片区的路网建设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区内路网布局,美化园区环境景观,为高新区的工业发展和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利条件。
来源:汕头日报(记者 郭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