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简称:中山七院)在神经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周列民教授的指导下,科主任刘智良教授团队为一位右手不自主抖动多年的帕金森女患者,施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手术),开创了中山七院治疗帕金森病的先例。
▲中山七院首例 DBS 手术开机仪式现场
据介绍,该患者今年 56 岁,七年前出现右手拇指不自主抖动,静止时较明显。后逐渐出现肢体僵硬,活动迟缓,转身起步困难。症状最初局限右上肢,后渐渐波及右下肢和左上肢、右下下肢。一直口服美多巴等药物治疗,但逐步出现疗效维持时间缩短,药效仅能维持 2 小时左右。入住中山七院后,经神经医学中心团队详细术前评估和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神经外科决定对该患者行 DBS 手术。
DBS 手术是一种微创外科手术,即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刺激电极植入深部脑中特定的神经核团,然后通过皮下隧道连接到嵌入胸部的刺激器,俗称脑起搏器。程序化的刺激器将微弱的高频电脉冲传送到脑深部电极,以此来抑制神经元的异常电活动,从而改善症状。做完 DBS 手术后,大部分患者可以感受到 " 微毁损效应 ",即术后 3-5 天脑组织轻微水肿带来的刺激,运动障碍立刻得到改善,一般在一周左右出院时会给予较小的刺激电量,给患者适应的机会。之后,随着水肿的吸收," 微毁损效应 " 越来越不明显,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就可以 " 正式开机 " 了。
▲ DBS 示意图
三周前,刘智良教授团队对该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并确定靶点后,对患者的脑部进行电极植入。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因脑起搏器植入精准,出现 " 微毁损效应 ",顺利出院。
1 月 5 日,刘智良教授团队对该患者的脑起搏器 " 正式开机 " 了。开机前,刘教授专门对患者进行专业的测试,患者的右手仍不自主地抖动,起身走动还略显疆硬。开机后,通过调节脑起搏器刺激参数和调整术后药物,患者手脚的震颤停止,曾经困难的手部动作变得轻松自如;行走时慌张细碎的步履变得稳健;肢体的僵硬感消失;僵硬的面部表情变得丰富,可谓疗效立竿见影。从此以后,患者可摆脱长期的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恢复正常行走,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患者为中山七院送上锦旗。
据了解,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 60 岁,中国 65 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大约是 1.7%,患者超 300 万,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帕金森病手术方法主要有两种: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因微创、安全、有效,DBS 已作为手术治疗的首选。2021 年 8 月,广东省已将 DBS 治疗帕金森病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在符合手术指征的条件下,中山七院将继续通过 DBS 这种高端先进的外科手术,让越来越多的帕金森病患者拥有更幸福的晚年生活。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刘畅 臧卢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