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的关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 被按下了暂停键。
2022 年,你的新年愿望里是不是有一场 " 说走就走的旅行 "?
旅行,是身动,亦是心动。新年伊始,文脉君决定带你 " 云游 " 四方。
我们请来的导游不是别人,是一位真正的侠客——明代旅行家徐霞客。
霞客之名
徐霞客是江阴人,霞客并不是他的本名。
生下徐霞客时,母亲王氏已经 43 岁。这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展露出不凡,他不喜欢睡觉,而喜欢四处张望。徐氏一族在江阴颇有名望,但此时家道中落,父亲徐有勉为新生儿起名 " 徐弘祖 ",将 " 弘扬祖业 " 的期望蕴于名字之中。
至于徐霞客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是他 39 岁那年,好友陈继儒为他所取的 " 别号 " ——早晨披着朝霞外出,日暮顶着晚霞归来,常年餐风饮露,行走在山间云霞之中,甚至夜宿于山林野泽之间。
徐弘祖会成长为徐霞客,离不开他的原生家庭。
在仕途上,徐氏一族高开低走。明弘治十二年(1499),徐霞客的高祖徐经与好友唐伯虎一起进京参加会试,不料陷入当时的科场舞弊案之中,被终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和入仕做官。这一次变故,是徐氏一族的转折。
到了徐霞客父亲时,因他从小目睹父祖辈科场追逐的情景,因此决意不再参加科考,终日以诗书为伴,过着避世的隐居生活。对徐霞客的教育,这位老父亲也早已突破科举藩篱,教育他最多的是 " 博览群书 "。告别科考之路,承袭的依然是祖先的 " 南州高士 " 之风。
徐家藏书极多,徐霞客埋头书海,对地理、历史、方志、游记、探险之类的书籍尤其感兴趣。由此可见,父亲的志趣、爱好和品格,对徐霞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父亲去世时,徐霞客才 17 岁,他心里已经决意放弃功名。这是他 14 岁那年参加童子试名落孙山后所做的决定。三年守孝期间,他闭门不出,一心读书。
那时,徐霞客很想外出游历,但家中还有母亲需要侍奉,他不敢远行。不过,开明豁达的母亲王氏非常支持儿子的游历梦,勉励他:" 志在四方,男子事也。"
就这样,1607 年,20 岁的徐霞客正式开启了他的游历之旅,临行前,母亲还特意为他做了一顶远游冠,以壮行色。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位母亲在年届八旬时还陪着徐霞客外出旅行。
从 1607 年到 1640 年,徐霞客的游历长达 33 年之久。有母亲精神和经济上的支持,徐霞客才能一直 " 在路上 "。
△徐霞客故居
山高水长
" 朝碧海而暮苍梧。" 这是徐霞客踏上旅程的初心。
徐霞客 " 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旅行的起点不是别处,正是家乡。
江阴梧塍徐氏,富甲江南,有十多万亩良田分布在长寿、云亭、周庄等十多个乡,建筑也很多。徐氏家族从第五世开始择居梧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建造并形成了 " 梧塍十景 "。
徐霞客在叔公徐复梧家读书期间,经常去梧塍祖居与同族兄弟结伴畅游 " 梧塍十景 "。十个景点中," 长寿幽居 " 位于长寿镇,祖辈在此筑有别墅 " 长寿幽居 ",自长寿镇北去三里,有一座东西走向的低矮山丘,名毗山,祖辈在此筑有雅居 " 毗山晴岚 "。山上苍松翠柏,山下绿竹成荫,一年四季,景色旖旎。他们又到 " 璜塘春涨 "。祖上在璜塘也盖有雅室,明初还出资在璜塘河上建起同福桥。长江有支流经过璜塘,每年春夏绵绵阴雨、江水猛涨,璜塘河水势奔腾。
当少年徐霞客站在同福桥上观看浩荡的水势时,不免憧憬着将来踏遍山山水水的情景。
也许正是在这里,徐霞客思考了未来的人生。" 南州高士 " 是徐氏家族悠久的家风,志行高洁,不随流俗正是他心中所愿。何不跟随内心的召唤,走向更吸引自己的壮阔雄奇、神秘广袤的大自然?家乡的山水是他山水人生的起点。
此后,在砂山文昌阁对历史、地理、游记、诗词等著作的研读,在鸡笼山高祖徐经坟茔前的一次次思索,都使得徐霞客更加坚定了人生志向。
侠客之行
1607 年,徐霞客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旅行,目的地是太湖。
太湖山长水阔,岛屿纵横,湖中有湖,洞中有洞,风光秀雅而又气势磅礴,在众多名山胜水中别具一格。
这次旅行,徐霞客妻子许氏的叔叔、诗人许学夷与他结伴同行。一路上,他们先在无锡游览了锡山、惠山、寄畅园。在太湖鼋头渚,他们也留下足迹,这是观赏太湖的绝佳之地。
他们又去了苏州,登上了西山岛。太湖有 72 峰,41 峰在西山主岛。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一幅群岛卧伏在碧波蓝天之间的美丽画卷。
太湖之游,是徐霞客的首次出游。虽是近游,却是他日后游历考察漫漫征程的第一步。徐霞客此后多次游历太湖及其周围地区,如洞庭山、楞伽山、宜兴善卷洞、张公洞以及句容茅山等等。晚年远游大西南时,他又经过苏州、昆山、吴江、吴兴等地。而宜兴诸洞、茅山和苏州西山林屋洞的溶洞地貌,正是他研究岩溶洞穴的发端。
他每游一地,常常采取或环游或数游的方法,从昼夜阴晴的不同时间和不同角度,并且在与别地景物的比较中,观察体味其中的奥妙和神韵,所以《徐霞客游记》中,多处留下了他将故乡景物与各地类似景物作比较的记录。
他每到一地,总是要攀高峰 " 登其顶,造其极 " 而后快。惠山的三茅峰,西山的太湖第一峰缥缈峰,黄山的莲花峰、光明顶,以及云南鸡足山的绝顶,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这样写道。癸丑之三月晦,是公元 1613 年 5 月 19 日。
自 2011 年起,每年的 5 月 19 日被设为 " 中国旅游日 ",正是源起徐霞客。
寻根溯源
在徐霞客的游历生涯中," 探寻长江正源 " 堪称一次壮举。
关于长江的源头,《尚书 · 禹贡》里记载着 " 岷山导江 " 的说法,一直到明代,人们都认为长江发源于岷山,岷江是长江的正源。
万历三十七年 ( 1609 年 ) ,22 岁的徐霞客渡过长江,来到黄河边,亲睹了黄河的风貌。他发现,黄河确实不小,但跟长江相比,水量要比长江小许多。书上说 " 江源短河源长 ",为什么黄河的水量却没有长江大?徐霞客对《禹贡》的记载产生了怀疑。从这时开始,他的心中萌发了一定要探寻长江真正源头的强烈愿望。
他多次考察长江水流情况,崇祯九年 ( 1636 年 ) ,49 岁的徐霞客为了考察长江源头,决定远游西南。1638 年秋,徐霞客进入云南元谋一带,到达金沙江的江驿。
他沿江西进,跋涉于崎岖的云贵高原,奔波于山河相间的横断山区。此处地形错综复杂,旅途人烟稀少,蛇虫虎豹经常出没,自然环境十分艰险,又是苗、彝、白、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交流沟通也非常不便。但徐霞客为探长江之源 " 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
徐霞客 " 西出石门、金沙 " 的东归途中,游览了峨眉,亲见金沙江在崇山峻岭间奔腾,看到大渡河、雅砻江在峡谷中咆哮,目睹岷江在峨眉山下流淌的情景。在乐山,他登上岷江之舟顺流到达叙州 ( 今宜宾市 ) ,亲见金沙、岷水汇入长江。于是在叙州,他欣喜地完成了《溯江纪源》," 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 徐霞客终于找到了长江的源头金沙江,这是徐霞客费时四年历尽千辛万苦、实地探源的结果。
长江源自金沙江,要比源自岷江长 2300 多公里。徐霞客指出了《禹贡》的谬说,感叹道:" 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 从江源考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徐霞客重考察、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徐霞客通过长期考察,纠正了《禹贡》以来约 2000 年的不正确说法。
虽然由于历史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他考察出的金沙江也并非长江真正的源头,但徐霞客用科学考察的方式,推进了人类对长江源头的认识,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
徐霞客晚年的这场西南 " 万里遐征 ",历时四年,行经多省,路程三万余里,遇盗、绝粮、涉险、腿疾等无数艰难险阻都没有动摇他的心志,直到在云南两条腿都废了," 病足不良于行 "。这场伟大而悲壮的行走,成就了徐霞客游记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很多人都劝说他,你不要再走下去了,但徐霞客拿出一把铁锨,说:" 何处不可埋吾骨耶 ",哪个地方不能埋下我这把老骨头?令后人无比感佩。
旅行的意义
徐霞客的旅途,是挑战生命极限之旅,也是体验生命之旅。400 余年后的今天,我们常常讨论旅行的意义。徐霞客对旅行的认识,对后人来说恰是最好的启发。
徐霞客始终认为,南天北地、诸人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被感知的。自然界的 " 桃花流水 "" 云影苔痕 " 原本只在深山中,地理学家的责任,就在于搜寻发现自然界的奇花异果、溶洞瀑布等种种客观存在之景观,让它们 " 早出人间 "。
徐霞客对大地山水一草一木都寄予了深情,天下之景,或雄伟或绮丽或幽宓或峭拔,都与人的感受密不可分。徐霞客每至幽异之境,常有 " 不复人间 " 之意。从《徐霞客游记》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徐霞客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是向往 " 云朝霞驭 ",上游 " 九天 " 下窥 " 九地 ",对于生在明末乱世的徐霞客而言,超越尘俗、意深境远的禅家意境是他一种心灵上的安慰。
像这样将自身与山水交融、体现 " 天人合一 " 理念的记载,在他笔下比比皆是。徐霞客热爱祖国的山水,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其中所镕铸的民族精神和智慧,不仅给予徐霞客极大的思想启迪,也赋予他强大的精神动力。
△徐霞客手迹
霞客精神
中国历史上,没有官府资助,纯粹以求知为目的,毕生从事旅行探险事业的,徐霞客是亘古第一人。
在由学者朱君侃所著的 " 江苏文库 " 研究编《江苏文化名人传 · 徐霞客》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徐霞客一生,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名山大川,先后行经的地区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江西、福建、广东、河南、陕西、湖北、山西、上海、湖南、广西、贵州、云南 19 个省市自治区,还可能去过四川。他到达过 415 个县和 2670 个镇乡及居民点,总行程十万余里。
他登过 141 座山,探过 306 个溶洞,行过 800 多条江、溪、河。他野外考察共 748 天,其中晴天 457 天,雨雪天 291 天,攀登高山 439 天,钻探洞穴 142 天。他寄宿在寺庙庵堂 365 天,住船上 129 天,有时还得露宿野外。他吃粥占 20%,吃野菜占 13%。他考察抄录过碑、碣、摩崖、题记等石刻 100 余通。他坚持每天记日记 " 按日排记 " 共 1040 天,平均每天 600 多字,最多一天写 7680 字。他所到地域之广,范围之大,考察活动之深入,成就之巨大,真可谓 " 亘古以来,一人而已 "。这些数字背后所凝聚的是徐霞客鲜活的生命和卓越的情怀。
徐霞客的旅行,是 " 以性灵游,以躯命游 "。他登危崖、历绝壁、涉洪流、探洞穴,冒狂风暴雨、穿丛林绝径,忍饥耐寒、出生入死,几乎都在 " 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 " 的状态下度过。
" 朝碧海而暮苍梧 ",徐霞客这种纵横于天地之间的豪迈与理想,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
身未动,心已远。
愿不远的将来,我们鲜衣怒马,仗剑天涯。
好书推荐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徐霞客》
朱君侃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凡 综合整理自《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徐霞客》
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来源:江苏文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