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1-06
杨骊《一座城市的交响》:文字、音乐与城市的三重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好的非虚构,本身就是一部交响曲。当乐器的交响曲与文字的交响曲相遇时,你可以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 近日在钟书阁举行的贵阳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一座城市的交响》新书分享会上,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如是评价贵州作家杨骊的新作。他说,借由这部既有报告文学品质、又有城市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品,为了解一个交响乐团及其背后一座城的自然人文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开端。

分享会由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市作家协会、贵阳市评论家协会主办,南明区文联、贵阳交响乐团承办。活动当天,来自中国作协及省、市文联,省、市作协嘉宾以及乐团嘉宾,共同分享了贵阳这座城市与交响乐的故事。

杨骊,贵阳人,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二期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贵州省作协常务理事,贵阳市作协副主席。1986 年发表处女作,先后结集出版小说集《迷彩的城》、散文集《里巷茶香》《文玩小店》。作品入选《贵州文学年鉴》《贵阳三十年文学读本》等。

01" 致新世界 ":一个乐团对一座城市的情意

《一座城市的交响》讲述了贵阳交响乐团从无到有的成长史。12 年前成立的贵阳交响乐团,有着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音乐总监负责制,音乐季演出制。高起点:全球招聘音乐家和乐手;也有着开创我国交响乐团发展史的高活性:民间运作,政府扶持,自由灵活而有充分竞争力的体制机制,赋予乐团以创意和活力。

一座地处西南的省会城市,由此迎来了一片新天新地。每场音乐会都有不同曲目上演,每部都带来不同的感悟,在这些相遇和感悟中,故事就此诞生,历史也在此积淀;乐团也带着贵州贵阳的形象乐符,在国家大剧院 " 中国交响乐之春 ",在全国乃至海外多个大中城市的专业舞台上奏响。这是一个坚持梦想、充满爱和希望的交响乐团,它改变的不只是贵阳这座城市的音乐底蕴,还有深植人心的文化气质,更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自信。在交响乐团一场场的演绎中,在作家杨骊一字字的叙述中,一个音乐面向的贵阳城越发生动且清晰。

一个乐团对一座城市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青年作家、评论家李晁从书中摘取了贵阳交响乐团前音乐总监陈佐湟先生对音乐及其发展的理解 :" 乐团绝不只是把音拉准、演奏整齐,它有远远高于这件事情的意义,它开创了一个城市的音乐历史,让每个贵阳人都爱上它,跟交响乐交朋友,让交响乐成为生活中一个部分,这就是乐团起到的作用。" 李晁认为,这段话也恰恰是这本书的核心要义," 它不是简单的关于一支交响乐团的编年史,它是一本充满了血肉的、呈现了人在其中如何努力的书,而努力的目的又正是让交响乐这样高雅的艺术落入寻常百姓家。"

" 水平高端,价格亲民。" 文艺评论家谢廷秋教授以一资深乐迷的角度,如此评价贵阳交响乐团。接着,她从《一座城市的交响》的文本中,看见了音乐的纯粹性和音乐家的尊严:坚守专业,拒绝为企业年会、团拜会等场合当背景的收费演出行为," 哪怕乐团运营维艰,也要像西西弗一样推着石头上山。" 交响乐在贵阳的 " 奇遇 " 与 " 奇迹 ",谢教授也引用书中一段话作论说:" 风起,从遥远的爱琴海吹来,越过阿尔卑斯山,越过云贵高原的山脊,卷起一河的涟漪。秋天里变得沉静的河水,因着风的卷动而激荡。这条名曰南明的河,千百年涵养了这座城市的河流,如果它曾经吟诵过《诗经》,学唱过唐诗宋词,回响过苗岭的飞歌,弹咏过侗家的三弦,此时它一定懂得俄尔普斯的七弦琴声,一定会将几个世纪来在欧洲大陆上流淌的五线音符尽数的倾斜在河流中,让这些音乐的精灵跳跃在城市的每一条大街,每一条小巷,如惊蛰后春雨中播下的种子,湿扑扑的在这音乐的荒漠开出浪漫的交响之花。"

" 音乐是无国界的。让本地的人们有机会去现场聆听,去触摸音乐的灵魂,去接受音乐教育,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评论家卢慧彬说," 十数年间,贵阳交响乐团成为了民众与西方古典音乐沟通的桥梁,也成为贵阳与世界文化沟通交流的一扇窗。一个关于城市与音乐的梦想,经过一群人的不懈努力,落地生根,由小苗终长成参天大树,花繁叶茂。"

02" 英雄 ":文字艺术对音乐艺术的心意

" 当你来到这场分享会,也许坐在你身边的陌生人,也曾在某个周五,和你共享了同一场交响乐。" 活动当天,也成为一场 " 乐迷 " 的聚会。乐迷的故事,有的是乐迷自己被杨骊写入书中,有的发现自己的 " 乐迷 " 父母被写入了书中。这些因音乐汇聚的美好缘分,在书中以白纸黑字的方式留成永恒。

活动现场,贵阳交响乐团副团长盛文强、张媛媛和团长助理过青等,先后分享了乐团的成长故事,以及如何为了音乐而把家安在贵阳的动人故事。张媛媛副团长说,贵阳交响乐团一直以来都是年轻人成长的摇篮,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给市民朋友带去现场音乐,用艺术温暖大家的心灵,该书从多个角度记录了乐团的喜怒哀乐,让人真实感受到了来自艺术的力量。

在书中,作者抓住 " 人 " 这一核心,呈现了不同角色中的人物变化。李晁注意到:乐团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比如创始人黄志明先生、王小星女士,乐队核心、音乐总监刘云志、李心草、陈佐湟、里科 · 萨卡尼、张国勇等诸位先生,在他们身上,作者花了极大的心思,去扑捉每个人不同的情态面貌以及对乐团所作出的贡献,甚至我们可以抛弃这些职业光环,从最普通的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看到那一颗颗赤子之心,正是这样的心灵决定了乐团的发展;乐团参与者,如一位位乐手,从他们最初面临的抉择到如今的生活、工作面貌,让我们看到了身处不同形势下,作为艺术家个体的体面;城市乐迷,如孩子,他们的存在打通了一支城市交响乐团的存在通道。

何建明先生长期生活在文艺氛围最为浓厚的北京、上海,在他看来,一座城市是否有诗意,和音乐的关联很大," 贵阳交响乐团,用音乐滋润了一座城市,将生活在城中人的心灵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连通。"

无怪乎作者杨骊将贵阳交响乐团的台前与幕后,包括乐迷在内所有的人,全称之为 " 英雄 "。与此同时,用文字艺术勾勒音乐艺术的作者本人,也被现场嘉宾称为 " 英雄 "。

作家冉正万评说,艺术的几种形式,小说、诗歌、散文都有文字,有故事情节;绘画、雕塑有色彩和造型。这都是有形有相的,但是音乐是没有的。" 杨骊把无形无相的音乐还原成文字,是有难度的;同时,别的报告文学主要写事件写因果,这本书主要写人,写活着的人,而且是活着的人中从事音乐的人,这是难上加难。" 他说,从事有难度写作的杨骊,也是英雄。

" 一个文字的艺术家去写音乐的艺术家,这个跨度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作家王剑平介绍了杨骊接受创作任务,走北京、访上海,与陈佐湟、刘云志、张国勇等音乐大咖面对面交流,生活完全陷入了交响音乐和贵阳交响乐团的动人故事,以及各个方面为新书从出版所付出的努力," 大家如同机器上的齿轮,一环扣合着一环,将所有的跨度和难度都跨过去了。"

嘉宾荐书

近一百年的中国文学,其主脉络是农耕文化的书写,从鲁迅到莫言,几乎写遍了、写成了高峰。城市文学的书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创作的方向。从现在开始,中国的文学应该进入城市创作。《一座城市的交响》这部作品既有报告文学品质,又有城市文学气质,是地方城市文学书写一个新的开端。——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

文学创作的评判标准有很多的面向,我个人看重的是人心、人情、人性写得如何,能否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用这一标准来衡量,这本书是做到了,值得推荐到更高的平台上去。——贵州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原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杜国景

《一座城市的交响》是贵阳城市文学书写的佳作,有三方面值得肯定:书的结构完整,线索清晰;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诗化的语言,诗意的栖息。阅读了这部作品,要向贵阳交响乐团致敬,向作者杨骊致敬,向一切为了提升城市生活品味而努力的人致敬。——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谢廷秋

写报告文学不易,得采访多少人,走进他们的内心,然后再写出来。更何况杨骊所要写的,还是音乐这样抽象的艺术,用文字表现很有难度。很高兴有这样一部书,来表现贵阳音乐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贵阳这座城市最新的文化样态。——贵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贵州省作协理事、贵州文学院签约作家林亚莉

我读《一座城市的交响》这本书,一个感受是,它有温度,这温度是贴近这座城市的,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地方乐团发展的纪录,它背后还隐含了贵阳作为一个正持续迸发魅力的城市所拥有的心气,这心气当然要依托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或者说,当这基础还不足以容纳这样的事物时,我们要靠想象,而且最为卓绝的努力是,将这一想象落到条件成熟之前,贵阳交响乐团的横空出世,就是这样。——贵阳市作协副主席、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晁

杨骊的《一座城市的交响》,是贵阳城和一个本土交响乐团的故事,也是一曲回荡在山地文明与海洋文明之间的壮阔的交响乐章。——贵阳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卢慧彬

来源 黔中书

文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 编审 段筠 /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