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2-01-07
深晚书评|评王锐《履正而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王锐《履正而行: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与学术》的标题中有一个 " 行 " 字,这提示我们注意其思想史写作的现实指导意图:揭示 " 政治能力从何而来 "。为了实现这个意图,王锐检讨了章太炎、廖平、钱穆、陈独秀、李大钊、嵇文甫、胡绳等多位学人的学说,评述了他们在学术上 " 履正 " 的心路历程,似乎他们的研究经验足以构成造就政治能力的经验。然而,如果学术上的 " 履正 " 能够顺理成章地带来实践层面的 " 政治能力 ",那么我们自然会问,何不干脆直接让懂得 " 如何将这套知识具体运用到政治活动当中 "(第 2 页)的一类学者来治理国家?

王锐看似并没有追问这一问题。他表面想要说的是:学者应当首先 " 实践 ",才能获得关于 " 政治能力 " 的知识。" 实践 " 就是 " 履正 "。这启发我们留意到章太炎等近代中国学人复杂的政治实践者身份。可问题接踵而至:他们是先通过学术探究获得了关于 " 政治能力 " 的知识,再付诸政治实践呢;还是先通过实践获得 " 政治能力 ",再将这种能力总结为普遍的知识呢?

抛开这一问题,王锐似乎更愿意指出,学者也是人,极有可能被自己的 " 利害关系 " 裹挟到各种特殊阵营的争斗当中,与常人并无本质不同,其学说也未尝能做到纯然的知识化,而是从一开始就包含着 " 实践 " 的意图。因此,当我们看到王锐写作了一本以学者的知识探究和理论工作为核心内容的书,却一直强调 " 政治能力 " 之非学术性亦即实践性来源时,也就应当把他的核心观点归纳如下:这类学者的知识探究源于或等同于一种高明的政治实践;这类与知识探究浑然一体的政治实践可以作为一种值得观察的史学素材,来让后世的我们明白何为 " 政治能力 "。王锐自身的史学写作自称将揭示一种 " 更为关键且客观的标准 "(第 5 页),亦即 " 政治能力 " 的标准,进而也显得像是他所描述的这种探究性的政治实践。

或许,王锐的确认为,他所选择的这类以知识探究来从事政治活动的学者,应当是治理国家的优秀政治表率。否则,他不会通过描述他们的思想和学术经历,来呈现他所说的 " 履正 " 的能力。这些学者能够与斯土斯民在实践中 " 打成一片 ",看上去浑然一体,但却事实上彰显了 " 政治能力 " 可能具备的先锋性和探究性。而王锐自己也试图从他们那里学到并实践这种 " 政治能力 "。

因此,当我们看到王锐写作的方式是梳理思想家观点形成的历程时,就应该注意到," 政治能力 " 潜藏在思想家与现实经验不断对话并调适自身观点的探究性情当中。比如,王锐告诉我们,章太炎的《代议然否论》是在清季大变局中通过直面 " 复杂性 "(第 15 页)、" 根据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第 18 页)而设计的制度方案,其中体现着显著的 " 时中 " 策略,即 " 将中国古代的制度传统与近代对平等、民主等政治理想的诉求有效结合 "(第 22 页),这远比西方启蒙主义理论先行的代议制设计要高明。尽管这套方案 " 并不完善 ",也没有付诸实施,但章太炎把握到了 " 实际 ",这足以说明他具有 " 政治能力 "。这种 " 中道 ",还体现在章太炎对 " 乡愿 " 和 " 狂狷 " 两种政治性情的深入理解上:若刻意 " 狂狷 " 则也是 " 伪 ",与孔孟所批判之 " 乡愿 " 本无不同。在这个层面,章太炎与原始儒家精神并无二致,这种儒家精神在于把礼法问题视为第二位,首先考察 " 至诚 " 与否(第 54 页)。这种 " 至诚 " 实则和 " 长治久安 " 息息相关,以求体现儒法互补的 " 常道 "(第 62 页)。由于持有 " 长久 " 的念想,清末以儒侠之道排满革命的章太炎和以 " 思乡愿 "(宋学)之道养护伦常、顺应民俗的章太炎之间并无矛盾——这也是一种 " 根植于中国大地 "(第 69 页)的 " 政治能力 "。

太炎的见识,也为廖平所分享——尽管二人对彼此学说皆敬而远之。王锐告诉我们,廖季平通过《地球新义》" 审视、定义世界秩序 ",旨在 " 重建儒学的普遍性 "(第 98 页),究其实质,则是为了以文质递嬗的思路,增强对中国政教体制和政治理想的自信,这也体现出 " 数千年文教传统所孕育出来的政治德性 "(第 110 页),亦即 " 时中 " 之道。对于另一位有着 " 儒学 " 外观的思想家钱穆来说,这种 " 时中 " 的特质,则表现在其具有 " 与兰克类似的观点 ",即强调以历史教育贯彻对主权国家的 " 基本感情 "(第 125 页),同时又意识到 " 极大之变动时代 "(第 127 页)的必然性,从而强调更应当注意 " 分辨历史人物的贤愚忠奸 "(第 129-130 页),以此为根基重建 " 政治史学 ",超越 " 原理化 " 思维(第 151 页),重返政治得失之复杂源流,从而树立对国家的认同和信仰。这与章太炎申明的 " 至诚 " 或廖平期待的 " 自信 " 并无不同。

可见,王锐意图申说的 " 政治能力 ",应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对知识人自身来说,应当同时对现实变局进行积极介入和抽离观察,以 " 时中 " 的心态把握时势的变和不变的复杂性;然后,在面向国民群众时,知识人应当通过政治理论、经典解释或政治史学等学术范式,尝试树立大公无私、热诚自信的公民人格。这种 " 政治能力 ",在王锐笔下的李大钊那里,凝合为一种对 " 新中华民族主义 " 之必然性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推行:人民需要民族主义唤起建设新政治与新文化的热情,而从更高的视角来看,作为知识人,则需要 " 允执厥中 ",对这种热情进行 " 公私之辨 "" 新旧之辨 " 的理论考察,以求明确政治实践的正确方向。这就是 " 履正 " 的真实所指。

借助上述从书中摘选的案例,可以看出,王锐本人也有着 " 允执厥中 " 的视角,这也使得他必然选择重新申说 " 儒法传统 ",再度提出通过 " 接地气 " 地思考中国的政治与经济问题,来反思 " 中国传统政治遗产 " 与社会主义 " 新传统 " 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史学家来说,思考如何 " 中道 " 的过程,本身就是 " 政治能力 " 得以实现的过程。政治问题也许并没有显著的定解,这是由其 " 不测风云 " 的本质所造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秉持 " 时中 " 的态度,对这种 " 无定 " 进行秩序化的思索和参与性的体验。随着这种思和行的循环运作," 政治能力 " 可能会不期而遇,而政治的能动主体——广大人民群众——也将真正通向 " 讲信修睦 " 的性情。

作者:冯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

书名:《履正而行: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与学术》

作者:王锐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1 年 11 月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