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6 日晚 8 点,由敦煌文旅集团出品的 4 集纪录片《敦煌,千年不散的宴席》,在腾讯视频的点击量突破 1000 万次。此刻,距节目视频上线仅两个月零三天。
敦煌旅游借美食圈粉无数
《敦煌,千年不散的宴席》是国内首部反映敦煌美食文化的纪录片。该片于去年 " 十一 " 长假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首播,央视频同步上线,随即在全国观众中引发了一波 " 敦煌美食热 "。
该片通过将敦煌壁画饮食文化呈现出来,并将当下敦煌百姓的生活状态、一日三餐、加工食物的过程忠实记录下来,以展现敦煌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 2021 年 10 月起,节目视频相继在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哔哩哔哩网站重磅推出,掀起新一轮火爆热烈的网络收视大潮。借助 " 千年不散的宴席 ",敦煌旅游再次圈粉无数,引海内外 " 吃货 " 竞折腰。
上线两个月点击量突破 1000 万的成绩单,也出乎本片敦煌籍总导演秦川的意料。他开玩笑说:" 我吃了 50 多年敦煌饭,总算没有白吃啊!"
有观众留言:" 不是敦煌人还真拍不出这么高大上、接地气、味道正的敦煌味、西北韵的片子啊!"
文化的认同感、乡情的归属感
秦川生在敦煌,长在敦煌,对敦煌各色美食,包括食材来源、加工手法、储藏过程,还有各种民间讲究都了然于胸。为保证纯正的敦煌味道,秦川让片中所有的人,不管城里人、乡里人、外地人、本地人都讲敦煌方言。
他认为,真正接地气的美食不仅是食材和加工地道,而且还要有原汁原味的当地方言和风俗人情,这才是美食文化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
节目刚播出,一个陕西渭南观众就发了一篇头条文章,说看见中央电视台播的一个纪录片里,敦煌人竟然把酿皮子叫 " 让皮子 ",跟他们渭南话一模一样。千里之外的一声 " 让皮子 " 让敦煌和长安产生了文化的认同感、乡情的归属感。
据纪录片考证,藏经洞唐代文献里就有一种食品叫 " 冷让 "。也就是说,大唐时期长安人、敦煌人就已经把酿皮叫 " 让皮 " 了。
无独有偶,片子里讲敦煌人把香菜读作 " 芫(yan)荽(sui)",立刻,江苏、广东、云南的观众纷纷发声:" 我们也叫芫荽啊!"
" 这恰恰就是《敦煌,千年不散的宴席》的应有之义。" 秦川说:" 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就是因为我们的语言、文字、风俗、饮食都是千年传承,从来没有中断。"
观众发现,以往秦川、安秋导演创作的敦煌纪录片都承载了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次的美食片却大不一样,从主题定位、人物故事、叙事方式等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叙述风格也生动活泼了很多,让观众看到了更多的人间烟火,一种田园诗般的美。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图由省文旅厅提供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韩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