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近日,由深圳市急救中心捐赠的 13 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顺利 " 入驻 " 中大深圳校区,这意味着中山大学再添 " 救命神器 ",将大幅度提升校园急救应急能力,为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电击器、自动除颤器、心脏除颤器及傻瓜电击器等,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能够监测心率,并通过快速放电,有效帮助患者终止室颤,恢复正常心跳。据中山大学医管处介绍,在心跳骤停的抢救 " 黄金 4 分钟 " 内,利用 AED 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办法。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西门门口 AED 标识
根据 2020 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报告 2019》,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SCD)病例约为 54.4 万例。其中,87% 发生在医院以外,而针对心跳骤停患者最有效的急救方法就是电击除颤和徒手心肺复苏。在我国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不高的严峻形势下," 救命神器 "AED 的普及并不高。据国泰君安研报指出,中国 AED 配置率仅为 0.2 台 /10 万人,远低于日本的 555 台 /10 万人、美国的 317 台 /10 万人等国际水平。在人口密集公共场所安装 AED 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据介绍,之前,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仅有 5 台 AED,此次新增的 AED 分别安装在深圳校区运动场、教学楼、生活区等人群密集场所,便于争抢宝贵的 " 黄金 4 分钟 ",降低意外率。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东园食堂门口安装 AED
2021 年 11 月 21 日晚,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西大球场一名刚刚运动完的老伯突发心跳骤停。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门诊部医护人员、120 急救医生及热心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该病人抢救成功。这次急救中,AED 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此事引起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 30 余家主流媒体报道,话题在社交媒体上有超过 3400 万阅读量,并登上热搜,引起社会公众对 " 救命神器 "AED 的关注。
相关负责人表示,AED 的加装,将为给深圳校区师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更有保障的工作学习环境。现在硬件设施齐备了,后期医管处将协调相关部门加大校园急救培训力度,让 " 救命神器 " 在关键时刻能真正救命。
采写:新快报记者采访 王娟 通讯员 吴顺杰 魏晓玲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