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游荡在太平洋深处的孤独蓝鲸,世上没有第二头鲸鱼能够听懂它的声音,却让一个躺在纽约病院里的女人从 7 周的生死挣扎中获得重生。
一位照顾着一对自闭症双胞胎的疲惫母亲,每天早上 5 点半起身,只为步入虚拟世界蓝绿色大理石泳池边永远不需要起身的生活。她在里面是女王。
一位摄影师,用 25 年、23000 张照片跟拍一个墨西哥家庭的悲欢离合,执迷于说出所有、记录所有、捕捉所有复杂性的强烈冲动。
一对分手的恋人,用一座收藏全世界恋情遗骸的博物馆,翻越了痛苦的长城。
这是美国 80 后作家莱斯莉 · 贾米森在《52 蓝》里记录的真人真事。这本非虚构故事集是回忆录、批评和新闻体裁的精湛结合,收录了 14 个相互独立的故事,聚焦于一个直击灵魂的共同主题:比海更深的渴望,以及由此带来的沉迷。或者说:我们是如何被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掌握的东西定义的?当我们发现自己被欲望或迷恋吞噬时会发生什么?莱斯莉 · 贾米森向这份渴望的本质发问,并尝试作出最为真挚的回答。
" 我是人,凡是人所具有的东西,我都有。" 罗马剧作家泰伦提乌斯的这句格言驱使着贾米森被奇怪的、满足 " 人类对叙事的渴望 " 的故事所吸引。人们经常把她与琼 · 狄迪恩、苏珊 · 桑塔格相提并论,认为是她这一代人的决定性声音之一。在《52 蓝》里,她满怀包容地深情讲述我们是如何由我们所渴望的东西组成的,以及我们如何生活在与我们所拥有的物品的不安关系中,映照了人性之复杂,之幽微,之动人。《纽约客》杂志盛赞:" 在精神痛苦及其慰藉这一主题上,恐怕没有比莱斯莉 · 贾米森更好的作家。"
莱斯莉 · 贾米森出身书香世家,曾就读于哈佛大学本科以及艾奥瓦作家工作坊,并在耶鲁大学攻读英语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非虚构高级写作班。承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新新闻主义传统,她以文学笔调和主观视角展开调查写作,在主题上,她独辟蹊径聚焦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心理现实,探索人性共有之病,同时更进一步,在自己的非虚构写作里糅合了更多的私人经历和难能可贵的女性敏感,被评论家视为 " 用思想面对自我 " 的典型,极具个人特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今已出版莱斯莉 · 贾米森的三部作品,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非虚构故事集《十一种心碎:痛苦的故事形态学分析》以痛苦、同理心为主题,《在威士忌和墨水的洋流》聚焦上瘾者的挣扎和美国社会下沉的另一面,而《52 蓝》则巧妙地探索了向内和向外凝视之间的平衡,触及人类灵魂深处的主题—— " 沉迷 "。
从《十一种心碎》,到《在威士忌和墨水的洋流》,再到最新的《52 蓝》,读者仿佛跟着贾米森游走各地,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感知肉体的脆弱,洞悉思辨的迷人,同时也见证了贾米森本人的成长。几乎是狄迪恩和桑塔格的孙辈,贾米森在近半个世纪后重新展现出了文字和隐喻的力度、文学自省的强度与思考的激烈程度,激励了新一代读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