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01-11
玄武湖上的“反贪风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最近,陪伴观众七年的电影《反贪风暴》

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若时光倒回 600 多年前

南京玄武湖上的 " 反贪风暴 "

贯穿了 200 多年

怕是五部电影都不够拍

肯定有人想问了

在湖上能贪点啥

贪点渔产还是贪点水禽

这一切

要从玄武湖上存放的国家绝密档案说起

明后湖黄册库遗址展馆

01

走在玄武湖梁洲上,一片白墙黛瓦的建筑群揭开了国家绝密档案馆的神秘面纱,这里就是今年 1 月 1 日刚刚开馆的明后湖黄册库遗址展馆。

馆内的镇馆之宝是一块明黄册库界碑,上面写着 " 后湖界石 " 四个大字。这块曾竖立在玄武湖畔的界碑,提醒着过往的百姓:闲人免进,后果自负。

要知道 600 多年前,玄武湖可是禁湖,湖面日常戒备森严,昼夜都有人巡逻、放哨,还立起了 36 块界碑。

后湖界石

安保如此严密,皆是因为这里存放着国家级绝密档案——黄册。

黄册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记录着明代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是一个超级庞大的大数据库房。

这个大数据库从洪武十四年的 9 间库房开始,一直发展壮大到明朝末年的 787 间库房。

黄册就是明代的 " 户口本 ",详细地记录着每户人家有几口人、几亩地,每一次土地买卖、房屋变更都会记录其中。

根据这些数据,每户人家该纳多少税,该承担多少徭役,朝廷一目了然。但是,朝廷越想弄清楚基层的情况,基层就越不想让朝廷弄清楚。

可当时的数据库没联网,朝廷想要知道基层的情况,也不能直接调取,还得靠一层一层往上汇报。

州、县衙门先把数据送到府衙,府衙送到布政司,布政司呈递给户部,经过驳查之后,最终运进后湖黄册库。

送到黄册库的叫正册,用黄色封面。布政司、府、县各留存一份副本,用青色封面。

《万历贰拾年大造贰拾柒都五图黄册底》复制件

在这层层上传的过程中,经手的人多了,贪污腐败的事情也渐渐多了起来。这些徇私舞弊的聪明心思若是用在读书上,不考个状元,也得考个探花。

02

洪武十四年,第一次造黄册。大家还没有摸清楚这个黄色小本本的门道,还不敢掀起什么浪花。

黄册十年一大造,到了洪武二十四年,第二次造黄册时,便有人按捺不住了,大明版《反贪风暴》第一部随即开机。

洪武十四年攒造黄册时,徽州休宁县王叙家里有四口人,分别是父亲儿子两个丁口,还有一个老婆一个女儿。

十年间,王家添了三个男丁,本来挺高兴的事,却让王叙犯了愁。这下家里变成了七口人,赋税徭役都要加。怎么办呢?

瞒着呗,大不了不给儿子上户口。

于是,王叙提着四斤猪肉,买通了甲首。在造册时,甲首把新增一栏上的 " 三 " 写成了 " 二 ",家中一共六口人,瞒报了一口。这个数据被汇总到休宁县,一路上报到后湖黄册库。

玄武湖

可是黄册上关于家中人口的记载,分为旧管、开除、新收、实在四个部分,也称四柱之法。

也就是说要用上一个十年的人口数量减去死亡人数,再加上新生人口,想要造假得把账做平了,还得年年都把账做平了。

永乐元年,皇帝换了,黄册该造还得造。谁曾想,王家怎么就家道中落了,拿不出钱来贿赂甲首了,这次只好老老实实把家中人口如实报了上去。

黄册送到玄武湖,和往年黄册一核查,就发现问题了。休宁县的人口多了一人。一路查下去,顺藤摸瓜查到了王叙家。

洪武十四年,他家的 " 实在 " 人口是四人,洪武二十四年," 旧管 " 四人," 开除 " 零人," 新收 " 两人," 实在 " 六人。

可到了永乐元年," 旧管 " 六人," 开除 " 零人," 新收 " 零人," 实在 " 却变成了七人。

没户口的那个娃一下就被查了出来。王叙和当初收受贿赂的甲首,都受到了惩罚。

《万历贰拾年大造贰拾柒都五图黄册底》复制件

这种直接瞒报的 " 小儿科 " 太容易被发现了,后来的富户也越来越精。他们贿赂基层干部,把自己的土地和人口写到别人家名下。别人家有人过世了,也不帮他销户,而是把行贿人家中人口暗自挪过去。

在繁多的花样下,有钱行贿的富户越来越富,把自己家的赋税和徭役转嫁给没钱行贿的穷苦人家,穷人越来越穷。

03

渐渐的,收集黄册大数据的基层干部发现了一个 Bug,他们又多了一个谋取钱财的好门路,也为大明版《反贪风暴》提供了一个绝妙的剧本。

Bug 发生在哪个环节?

前面说过,黄册送到玄武湖,还有一个 " 驳查 " 的环节。负责检查作业的国子监学生如果发现哪些地方有问题,就会在那本黄册上标注一下,然后把作业原路打回去重写。

很快,就有别有用心的人发现,修改完的作业再交上去,监生只会根据之前的标注检查一下错处,其它内容不会再看了。确定错处修改无误了,这本黄册就可以存入后湖黄册库了。

复原的黄册库标准库房

于是,一出出 " 声东击西 " 的大戏上演了。

成化十八年,监生在检查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五贤乡的黄册时,发现有一户叫谢得安,把军籍改成了民籍。

发现了问题,当然是打回去重写。等黄册再交上来的时候,监生一看,谢得安的户籍改回来了。

可偏偏这个监生比较细心,随手翻了一下发现,新交上来的黄册里,居然多了 11 户军籍人家。

原来,谢得安的错误是故意等着监生发现的。修改的时候,再悄悄把 11 户逃户添进去。如果监生只检查谢得安那处错误,那这事就算是成了。11 户军户改成民户,想必贿赂也不会少。

同样的案子在山东济南府丘县明秀乡也发生过。这回是世世代代都要去驿站工作的驴站户想悄悄把户籍改成民户。

先故意写错 3 户,被监生发现打回重写,再把真正要改的 12 户人家偷偷改掉。不幸的是,他们又遇到了一个特仔细的监生。

这还只是被发现的案例,没发现的想必数不胜数。很快,朝廷也觉得这个 Bug 得尽快修好。

从弘治十二年开始,有问题的黄册不再整本打回去重写了,而是只把那一页重写。监生二次审查后,再将改正后的单页放进去。

04

接下来的故事更离奇,剧本都不敢这么写。

一个江西的小老百姓,居然跑到南京玄武湖来改黄册。不是在造册的时候作假,而是等黄册交到国家档案馆再动手,怎一个嚣张了得。

复原的黄册库标准库房

在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陈质霸占了邻居熊思明家中的塘田。记录着塘田归属的黄册已经运到后湖了,于是陈质就贿赂基层干部,把存放在地方上的青册改掉了。

到了再次造黄册时,陈家已经是陈质的儿子陈季三当家了,这家伙比他爹还 " 能耐 "。熊思明家来陈家索要塘田,情急之下,说要去南京查看之前的后湖黄册库原件,看看这田到底是谁家的。

做贼心虚的陈季三显然是害怕了。一不做二不休,他的心中有了一个惊天计划,把后湖黄册毁了,就能高枕无忧了。

他先买通了运送新黄册去南京的人,也不要你们做啥违法乱纪的事情,在路上多磨蹭几天就行。新黄册一旦运到南京,新老一对比,自然会发现问题。

争取到了时间之后,陈季三先一步赶到南京,很快就和在后湖负责晾晒黄册的高景清取得了联系。

玄武湖

晾晒黄册不仅工作量大,工资还低,工作环境也十分艰苦,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当然是不高。听说有外快可赚,要做的事情也不复杂,高景清一口便答应了下来。

陈季三让他做的就是找到之前南昌府丰城县的黄册,把关于自家塘产的那一部分毁掉。

事情败露在正德五年。后湖是不给点明火的,就连晚上点根蜡烛都不行,更别说点个火把撕下来的几页黄册烧掉。

于是高景清只好怀揣着这个定时炸弹,准备趁休假的时候带出后湖。

真当国家档案馆的安保是摆设吗?这必然在出湖例行搜身的时候被搜出来。定时炸弹嘭的一声,炸了。

朝廷很愤怒,一个小老百姓居然能对国家绝密的后湖黄册下手,可见管理已经松懈到什么地步,还有多少没有被发现的弊案?

陈季三和高景清的脑袋必然是保不住了,一个挂在江西布政司黄册库前,一个挂在后湖黄册库前。这还没完,江西布政司黄册库上上下下的员工,都受到了牵连,熊思明拿回了原属于他的塘田。

05

再说个故事,还是发生在正德年间,出问题的还是江西黄册。

写有 " 正德 " 字样的明黄册库城砖

正德十五年,有官员在清查后湖黄册时发现,8 年前送来的 10140 本江西黄册,已经被虫蛀了 6035 本。轻轻一翻页,就碎成粉末。

再一查,弘治十五年的江西黄册也是这般。哪有那么容易被虫蛀的?虫子难道识字吗?专挑江西的黄册吃。

其实,黄册是有多重防蛀高科技的。明初,对各地上交的黄册,朝廷要求统一用厚实的棉纸,还要加点明矾、花椒,防虫蛀。黄色的封面,要用天然染料黄檗汁染,也有防蛀效果。

当然如果想要吸引虫蛀,也有更多的方法。比如用面糊做黄册封面,或者在糨糊里加甘蔗汁、蜜水。要不了几年时间,黄册里的数据就全部被 " 初始化 " 了。

而这些被 " 初始化 " 的数据中,暗藏着多少蝇营狗苟,便不得而知了。

朝廷又很愤怒,但不知道从何罚起。因为江西有一半县府都参与了黄册舞弊。法不责众,只能抓了吉安县一个典型,处罚了经办官员,以儆效尤。其它地区的黄册,打回去重造。

黄册

几乎陪伴了大明的一生

也像一面镜子

映射着王朝的兴衰

在一出出花样百出的贪腐大戏中

化为齑粉的不只是黄册

还有国家的根基

清廉则国兴

风正则家富

这道理亘古未变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然 / 文 施向辉 / 摄

相关标签

档案 数据库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