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路瞭望刊发的一篇报道,指向了一个 " 新 " 的老问题: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最近,高邮市纪委监委围绕 "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 进行专题调研和专项治理。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部门单位、乡镇园区排查梳理微信(QQ)工作群 1100 余个。
看上去,全市范围内工作群上千,不算个啥,但 " 摊 " 到具体干部的头上,就可能会成为难以承受之重。早有报道指出,外省一干部吐槽:自己加入的工作群有 42 个。
这样的 " 纪录 " 并不会自我停止。干一份工作开一个群,临时来个任务就拉个群,这种建群狂热、建群依赖,颇为流行。更有新群多了旧群荒芜的现象呈现,将之视为资源浪费并不过分。
群是新媒体时代中的新事物,群的运用,将 " 指挥系统 " 置于线上,提高传达效果和工作效率,这是直接的好处,但群的泛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则令人头痛。
正如这篇报道所指出的,当前,工作群泛滥,工作任务 " 群里布置、群里检查 ",是 "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 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极易增加基层负担。
技术带来的便捷,本是一份深度耕耘的动力。但运用不当,却很容易走偏,制造形式主义的 " 集装箱 "。
以群为布置任务的载体,是一种创新。但创新贵在减轻包袱、消除阻力、集约资源。如此一来,推进工作,分解命题,就有事半功倍之效。反过来,若是以 " 创新 "" 直达 " 为幌子,把工作群变为 " 签到群 "" 摊派群 "" 留痕群 ",不注重实际效果,只注重 " 群来群往 " 的氛围表象,这就违背了设置工作群的初衷了。
工作群泛滥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基层干部来说,每一个运转中的群,都代表着一份工作、一份责任。在每一个工作群里,也都有着各自的规范和指令性要求,群内人员是无法忽略群内时不时冒出的要求的。若是群内人员喜欢不定时发号施令,在非工作时间特别是在睡觉时间 @谁,那就意味着 " 加班文化 " 的泛滥,使群成员无形中受到身心束缚。
形式主义是多样化的。工作群的变味,是这种多样化的体现。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以规范。高邮提倡一个工作机构只建一个工作群,体现了务实精神,值得借鉴。
反对 "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需要严格治理,需要持之以恒。不难发现,此类问题常有今消明生、反复不休之弊。唯有始终保持严格治理态势,随时遏制反弹倾向,方能收到良好成效。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编辑 范文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