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我们再次踏上回家的路途。动车、飞机、小汽车,兰州,青岛,烟台,一番长途跋涉。
一进门,就被热气腾腾的烟雾所包围,胖嘟嘟的山东大馅儿饺子出锅了,咬开皮儿,一个圆滚滚的大肉蛋儿,再咬一口,汤汁四溅,满嘴流油。
腊月二十五一大早,我们顶着寒风去赶集。婆婆家在莱阳三青村,逢五赶集,街道并不长,二百多米,附近的商贩一早儿都会赶到这条街上。孩子们喜欢的各式鞭炮、香气缭绕的炸肉串、晶莹剔透的糖葫芦 …… 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老爷子一手扶着草靶儿,一边四处张望 " 糖球儿,糖球儿 ……" 孩子们学着 " 糖球儿,糖球儿 ……" 围了上去。
腊月二十六,炸 " 炸糊 "。大清早,婆婆端出前一天晚上发好的 " 面引子 ",蒸熟晾温的红薯加入少许的面粉搅拌成面团,直径 60 厘米的大面盆,满满两大面盆,紧挨着放在炕头。午饭后,孩子们在院子里嬉闹,五六个大人铺开流水线忙活起来。婆婆负责把大面团分成小块,嫂子把小面团擀成薄饼,我坐在炕上,横切几刀,竖切几下,切成大小均匀的菱形块儿。孩子爸爸把面片儿放到盖帘儿上,一会儿工夫,七八个盖帘儿就放满了。婆婆一声令下,大哥抱来一堆树枝点火,一口硕大的铁锅,倒上一桶花生油。面片儿放入锅中滋滋冒泡,炸到两面泛黄的时候,一个大笊篱捞起来,香甜的滋味儿便扑鼻而来,咬一口,外脆里嫩,好吃极了。
腊月二十八,蒸包子。白菜馅儿的大包子,一只手都抓不住,普普通通的猪肉和白菜,加上粉条顿觉香气四溢;大馒头四周捏上花纹,点缀一些红枣碎,是 " 枣鼻子 ",也叫 " 岁饽饽 ";大黄米饭,撒上一些白糖作馅儿包成大包子,叫 " 糕 ",定是寄托了人们 " 步步高 " 的美好愿望 ……
腊月二十九早饭后,婆婆一个人准备祭祖的大供桌,家谱下大猪头、整鸡、全鱼、各色的贡品,插上菠菜和山楂,延续着孔孟之乡千年的传承。我和嫂子张罗 " 隔年饭 "。炕桌上,一水儿的大盆儿,肥美的大海鱼足有我的胳膊一般长了;酱红的大骨头上点缀着绿莹莹的葱花儿、炖大鹅油滋滋地冒着香气 …… 中间是一个白胖胖的 " 枣鼻子 ",一人一口,一人添一岁。
下午 4 点左右,男孩子们拿着 " 马鞭 " 和爸爸们去祖坟上请神,邀请老祖宗回家过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炕头上 " 抬头见喜 "、水缸边 " 川流不息 "、猪圈门上 " 肥猪满圈 "…… 大门头上流苏般的彩色皱纹纸在风中飘摇,鞭炮声里,新的一年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教师 陶 苹
编辑丨周言文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刘宇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