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普通的疾控人,我真的没有想到面对疫情这么难,3 天熬 2 个通宵的大有人在,而我们还不是最辛苦的。"
" 原谅我忍不住发脾气,或者不原谅,对不起,我真的太累了,也真的感觉太难了 ……"
昨天,一条疾控工作人员的留言戳中无数人泪点。
不少网友点赞、转发并真诚回复他," 正如所说,岁月静好背后是有人负重前行 "。还有的网友没有多余的话,只是想给对方一个 " 抱抱 "。
很多人在留言下分享了自己抗疫的经历,令人万分感慨。
与新冠病毒赛跑,上海市疾控流调队伍已坚守在一线近两年。1 月 13 日,上海新增 2 名新冠确诊病例、3 名无症状感染者后,全市流调队伍、核酸采样队伍再度拉起警报,即刻启动应急,连续几十个小时枕戈待旦,奔走在城市各个角落,守牢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
" 做应急流调
半夜 1 点能收工就很幸福 "
已经参加工作 11 年的姜晨彦,是上海疾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密接组负责人。2022 年第一天,她就经历了通宵工作,忙到现在几乎没有停歇。
面对每一名感染者、密接、次密接,流调人员会先询问其活动轨迹,再到其活动过的场所现场调取监控,结合消费支付记录等,让活动轨迹形成闭环。" 每一分每一秒做了什么,都不能有空档。"
1 月 11 日出现无症状感染者,当天凌晨 3 时姜晨彦被电话叫醒,从暖洋洋的被窝里钻进寒风肆虐的冬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姜晨彦回忆:" 监控室很简陋,连凳子都没有,我们就坐在流调箱上看了一夜监控。可能因为电脑太多,监控室里还开了冷气,特别冷。"
走廊上,堆有不少泡面、火腿肠、自热火锅等方便食品。姜晨彦说:" 如果哪天我们能在半夜 12 点或 1 点收工,回单位吃一碗热乎的,就感觉很幸福了。"
前期流调越细致
后期防线更牢固
静安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杨晓明,是区内众多流调队伍中的一员。13 日晚 8 点多,刚忙完日常工作,她收到紧急流调电话——密接流调后涉及场所排查,杨晓明知道,这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领到紧急任务后,她与同事两人赶往指定排摸场所,这是一个人流较多的商场。按照上一轮密接轨迹的记录,当晚他们要排摸 9 个场所,其中 2 个是高危场所——餐厅和甜品店。
当晚近 10 点两人抵达商场时,大多商铺已关闭,通过物业经理,流调人员调出监控一一排摸,餐厅和甜品店的监控,两人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
排摸到凌晨两点多,两人基本将高危筛查场所的进出人员一一摸清。"我们每次看流调监控,密接如果戴口罩,就会松一口气,这意味着后续流调会轻松一些。如果没戴口罩,则意味着传染风险更大,必须后续流调继续加码。" 万幸的是,监控镜头下,这位密接始终在公共场所自觉戴口罩。
凌晨近 3 点回到办公室记录报告后,杨晓明与同事趴在办公桌上打个盹儿,一早 8 点左右再度来到商场。同时与相关部门联动,锁定两个高危筛查场所中 2 名背面认不清的人员,成功辨别身份并圈定次密。直至中午 11 点左右,连续 15 个小时的作战,这个场所排查告一段落。
杨晓明说," 疫情两年至今,这几乎是我们的工作常态,一旦有流调任务,就意味着十几个小时合不上眼。流调责任重,前期流调越细致,后期防线就更牢固。"
采样量激增
没日没夜却没人放弃
除了流调队伍,采样队伍同样奔走在第一线。
对普陀区中心医院肾内科护士长吴鹤瑾来说,这几天没日没夜,已成常态," 昨天是 26 个点位,前天是 24 个点位,今天至今做了几个点位有点数不清了,要到晚上回到驻点再来算。"
从早上 5 点多群里接到信息,忙到半夜 11-12 点,吴鹤瑾与同事们近几日的行程都是到了点位采样,采完样出发去另一个点位 ……
高危筛查人群的防控,需要 1、2、7、14 天多次核酸检测,这意味着每天都是海量工作量,吴鹤瑾告诉记者,1 月 13 日当日小分队采样 3000 余人,昨天 4000 余人,随着流调信息不断更新,今天再度补采。
吴鹤瑾说," 看到大型小区里每个居民迫切的眼神、生活总是有些影响,我们尽所能加快速度,期望能尽快完成筛查,回归日常生活。"
向抗疫工作人员致敬!
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张亚君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来源丨人民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