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东南 2022-01-16
麻江:坝芒是个好地方 路不拾遗民风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来到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坝河村瓮河组,宛如进入世外桃源。

这个仅有 160 多户的布依寨,民风淳朴,白天出门不上锁,晚上睡觉不闩门,鸡、鸭不进家,牛、羊在寨外,竟无一丢失。

瓮河组只是坝芒乡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 文明乡风的一个缩影。

坝芒的美,美在民风淳朴、邻里和睦。

多年来,坝芒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掀起 " 立新规、除陋习、树新风 " 的热潮,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精神坐标,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现在,一个 " 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净、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 的美丽坝芒,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潜移默化,文明乡风 " 飞 " 入寻常百姓家

" 在乡村振兴中,我们要坚持以德治村,形成下辈孝顺上辈,上辈关心子媳,诚实待人、勤俭生活的好风气。" 近日,在村党支部会议上,水城村主任杨勇军树立 " 文明村风 " 的议题成为会议的焦点。

" 对村民进行传统道德观的教育,推进文明村风建设是民心所向,必须让每家每户都动起来 ……" 与会党员踊跃发言。

村支部书记罗传彬感慨道:"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文明村风的孕育形成,根本在于加强党风建设,只有把党员队伍带好了,文明村风才能蔚然成风。"

2004 年,罗传彬刚担任村主任的时候,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而十年后,水城村集体经济积累达 103 万元,成为全县 " 双超村 "。

目前,水城村不仅建成了麻江县最大的坝区蔬菜产业基地 4915 亩,带动 1284 户农户实现增收致富,还建成蔬菜基地示范核心区、连片蔬菜种植示范带、高科技蔬菜博览园等。

数据增长的背后,则靠的是有一支强有力的好队伍。

水城村党支部牢牢牵住 " 抓党建、促发展 " 这个牛鼻子,把乡风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提升与村产业发展融合,实现了村有产业、户有增收。

2020 年 6 月,水城村党支部被贵州省委授予 " 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 " 荣誉称号。2021 年 2 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 "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 荣誉称号。

近年来,坝芒乡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 " 载体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 " 灵魂 ",以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为 " 抓手 ",带动民风向上向善,在潜移默化中让文明新风 " 飞 " 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许多乡村干部都已成为移风易俗的宣传员、文明乡风的推动者,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得到了极大提升。

宽敞的水泥路穿村而过,蔬菜基地里蔬果飘香,山上的牛羊成群,村民收入逐年攀升 …… 在党风引领下,坝芒乡实现华丽转身,解锁了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幸福密码。

优良家风,春风化雨代代相传

在坝芒乡,最美的还是这里的民风淳朴。

行走在坝芒的山水田园间,时常会见到牛羊遍野、鸡鸭成群,却不见其主人的身影,记者一行感到非常的诧异。

" 在我记忆中,村里十多年都没有偷盗现象发生了,你看我们家的门都不用上锁。" 和记者谈起村里的变化,坝河村年近七旬的何良周老人激动地说," 这都得益于共产党好,带领大家把日子过得好了,也就没有人去偷去抢了。"

瓮河组之所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与他们的传统美德教育分不开。

" 不义之财勿取,合理之事则从 " " 以勤为守,节俭为财 " " 诚信为先,言语要真 "…… 在坝河村瓮河组,家家户户门前挂有 " 家训牌 "。

一句句简短朴实的家风家训,成为该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一道特色景观,成为每一个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更是该村抓住家庭 " 小细胞 ",以家风带民风,激发村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的生动实践。

" 家训是各房各族先辈自己撰写、提炼,留传至今。" 坝河村党支部书记罗康元说。

近年来,瓮河组坚持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坚持以 " 五老 " 推动纠纷化解问题,寨子的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治理,乡风文明得到不断提升,寨内干净整洁,邻里和谐和睦。

无独有偶,在栗木村,这里的村民也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好家风、践行着新风尚、传播着文明情。

村民罗启明年事已高,一人独居。罗启明老人说:" 这些年多亏了隔壁邻居的照顾。平常他们有空就会来帮我打扫卫生、洗衣服,还给送米、送油,要是哪一天我起床晚了,就会跑来看看,担心我出了什么事。"

" 罗熙政、高开秀、罗康举、陈高云 …… 他们都像我的亲人!" 说到帮忙照顾他的好心邻居,罗启明说出了一长串名字。

他说,栗木村的优良家风从老一辈传承到年轻一辈,春风化雨代代相传,带动了整个村的村风民风。

坝芒乡大力推广 " 家风促民风 " 教育,把以家风家教作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抓手,使人们在传统美德的熏陶中接受教育、升华思想。

移风易俗,乡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

前不久,大开田村红白喜事会为村民杨大婶的儿子操办了一场婚礼,婚宴简办,没有高档菜肴,没有分发红包,只是简单的吃了个晚饭就结束。

" 以前办个喜事,待客就得好几天,劳心劳力。如今新事新办,还节省了好几千块钱呢。" 给儿子娶媳妇的杨大婶满脸笑容地说。

当记者走进大开田村时,只见一排排农家小院映衬于整洁美观的环境中,小院的墙壁上绘制着一幅幅图文并茂的 " 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 宣传画,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庆事小办,破除陋习,倡树文明新风。

" 以前村民重攀比,红白事都是大操大办,不但花费大,浪费现象也严重。近年来,经村委会提议,由党员、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结合实际,制定了统一的红白事标准。" 大开田村党支部书记孙大江介绍。

" 酒每瓶不超过 40 元,烟每盒不超过 10 元,每桌 8 个菜、1 个汤,红事白事标准相同 ……" 孙大江说,现在,谁家有红白事都主动到村里登记,找红白理事会安排操办,既省事花费又少,群众对此都拍手叫好。

在水城村,则率先推行 " 十联八创 " 民主管理机制。由每十户农户组成一个卫生共管、文明共创、产业共建的 " 十户一体 ",抱团发展。全村共组建 " 十户一体 " 主体 132 个,通过 35 名党员中心户长、20 名 " 金种子 " 党员示范户的示范带动,有效组织、宣传和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成为全县的 " 先锋红旗村 "。

近年来,坝芒乡 7 个村结合实际,把操办红白喜事、纠纷调解、禁毒禁赌等统一纳入村民管理,并制定形成 " 村规民约 ",创建乡风 " 文明融合寨 ",不断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工作,带动乡风民风持续向善向好,相继获得 " 国家卫生乡镇 "、省级 " 文明乡镇 "、州级 " 文明乡镇 "、黔东南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 示范乡镇 "、黔东南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 先进单位 " 称号。

崇尚美德,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午后的坝河村瓮河组,横卧在大山的怀抱中,显得十分宁静,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

进寨路口左侧院子里,醒目地挂着 " 瓮河妇幼之家 " 牌子。走进院内,一群妇女正围坐在一起,认真地听产业致富带头人黄桂香的蔬菜种植知识讲座。

黄桂香,是坝河村新型产业致富带头人,也是妇女创业的楷模。

" 自从发展蔬菜产业后,村里就没有‘懒人’了,都到地里忙活路去啦!‘妇幼之家’不仅是我们种植技术交流的平台,还是我们解决家庭邻里矛盾纠纷的平台,有什么事姐妹们都拿到这里来掰一掰,邻里互帮互助就像一家人一样。" 见到记者到来,黄桂香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近年来,坝河村为深化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开展 " 道德模范 "" 最美人物 "" 身边好人 "" 时代新人 " 等先进典型推荐选树工作,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在河坝村,像黄桂香一样,涌现出一大批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先进典型。

2020 年河坝村通过群众推选等形式,选出 12 名先进典型,其中包括产业发展致富带头人、优秀产业经纪人、助人为乐先进、青少年先锋、良好家风户、脱贫光荣户等。

通过能人示范,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0 年,全村坝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1200 余亩,其他特色种植 300 余亩,农户参与村合作社蔬菜种植 500 余户,实现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1 万元。

而在水城村,为培育良好村风,每年都评选 " 守法户 "" 卫生户 "" 孝老户 "" 技能户 " 等典型,同时还发动村民晒家风、晒家训、晒家规,相互学习,以点带面,全村形成崇尚美德、比学赶超的好风气。

" 一到年终,村里就要开大会,民主选举模范户。你做得好,大家才会投票选你。只有越做越好,才会年年上榜。" 水城村村民杨大成告诉记者,他家去年被评为 " 卫生户 ",但之后村里许多家庭都在比学赶超,他家今年没能 " 蝉联 "。

在坝芒乡,每个村每季度都会召开道德评议会,对平时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张榜公布,倡导全体村民学习。

截至目前,7 个村都先后评选出 " 道德模范 "" 最美人物 "" 身边好人 "" 时代新人 " 等村级楷模,成为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如今,坝芒乡的蔬菜产业欣欣向荣,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亲仁善邻的氛围融洽,一幅 " 业兴、人和、村美 " 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贵阳晚报 +/ZAKER 黔东南

通讯员 李田清 顾慧明 杨光能 姚宁

编辑 周欢 / 统筹 吴如雄 / 签发 蒲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