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 多公里,这是从大方县花果村到福建省三明市的直线距离,也是张洪速第一次离家的距离,是他初中还没毕业,跟着头一次见面的老师离开家乡的求学路。10 年后,他背着行囊回到家乡,从涂涂画画的小朋友变成了涂鸦艺术家,他想用艺术守护贵州的乡村、守护贵州的民族文化。
2021 年,是张洪速的回归之年。他学成归来,用涂鸦装点了贵州的乡村,也让贵阳的背街小巷重焕新颜,同时,还通过富有民族特色的涂鸦在中国慈善展上大放异彩,让更多的人了解潮流文化也可以很乡土。
学艺之路 乡娃子进了城
1994 年出生的张洪速,在上小学之前一直在村里长大。他从小喜欢涂涂画画,因为总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难以言说,所以就在作业本上以及各种纸张上画出在山间看见的花鸟鱼虫、乡村的房屋、乡亲耕种的情景 …… 当然还有一些自己脑海里的奇思妙想。
这时候他的画还是黑白的。直到初中有机会到大方县城的文化馆遇见了当地著名的农民画画家吴正奎,这才第一次接触到颜料,也才知道原来绘画可以是彩色的。跟着吴正奎学习,不需要学习素描也不考究色彩关系,颜色是用来表达情绪的,一切都是随心出发,张洪速学会了在艺术中放飞思绪。后来的作品中,张洪速一直是在表达自己,笔随心动。
" 认识 " 颜色的际遇让张洪速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他想到山的外面去游历。2010 年,福建三明林业学校到毕节市招生,这个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校名,让张洪速和家里人心里打鼓,怕是假的,但听说去了可以学艺术,张洪速顾不上那么多,准备好行囊便跟随老师出发了。他记得,那时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随着经过的山洞越来越少,他越来越兴奋,心想:" 终于离开家了 "。
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洪速总忍不住发笑。因为不知道外面的社会、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他为了这次出行特意学习了打猎。当时他想,如果真的遇到了骗子,就算身无分文也可以通过打猎让自己活着。
分班时,张洪速选择了平面设计专业。他从没接触过电脑,在上课一周后才被老师发现不会开机,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一个月的时间,张洪速刻苦学习电脑操作,慢慢跟上了进度。在外的一切,都让张洪速感到新奇,特别是看到各种色彩和别致的图案呈现在街道墙上的涂鸦时,那种自由的创作方式让他着迷,天马行空的想象加上旺盛的表达欲,他觉得,这就是他小时候的脑海里涂涂画画的东西。张洪速决心潜心钻研涂鸦艺术。
10 年磨砺 开启 " 黔涂之旅 "
10 年,是张洪速给自己在外学习、历练的期限。从离家的第一天起,张洪速就想着终有一天他会回来的。在学校呆了 4 年,毕业后,他又在外工作了 5 年。最终,他比计划提前了 1 年回乡。
在外的 5 年里,张洪速开过酒吧、西餐厅、设计工作室、滑板店、花店等等,第一次创业的启动资金是毕业时向 30 个同学筹借的。
虽然忙着赚钱,但是张洪速依旧不忘画画。2019 年,他参加了佛山的堤涂计划,和 40 多名来自佛山、长沙、香港等地的艺术创作者,以及来自英国、保加利亚等国外涂鸦艺术家们共同创作了超 5000 平方米的作品,这是一次以河堤为巨型画布进行的天马行空又贴近佛山本土文化的创作。
2019 年 8 月,张洪速受邀回贵州参与贵阳铝厂改造。为此他特意发起了 " 黔涂之旅 游走夜郎 " 的活动。他别出心裁地将活动海报和邀请函的背景音设计成自己家乡的彝文和彝语,这样的形式吸引了国内外 40 多位优秀涂鸦艺术家参与创作。他们在红砖白墙的老厂房上,借用蜡染的表现形式描绘了苗族女孩,把黔灵山的猴子形象搬到了墙上,还表现了贵州特有的蛙类。
后来,他与从江生态文化社一起策划了 " 涂鸦唤醒非遗 " 长期公益项目,在传习社基地创作了以绣娘为主角的涂鸦,在平引侗寨描绘了当地的老人,还将苗家姑娘的形象带到第八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上。
2021 年 5 月,受中国美术学院邀请,张洪速参加了第一届乡建中国实践者大会,分享了他把涂鸦带到乡村的故事。
实现梦想 为家乡 " 添色 "
在铝厂项目结束之后,2019 年,张洪速决定抛下在外打拼的一切回到家乡创业。他提出了 " 黔涂之旅 " 的想法,即通过艺术旅行方式带着省内外艺术家们去了解真实的贵州。用涂鸦跟当地的文化碰撞交流,以青年人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赋能城市和乡村。
同年,张洪速与从江生态文化社联动参加第八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展会期间,张洪速用 50 多个瓦楞纸箱创作了一幅 3 米多高的苗家姑娘,他还用涂鸦的方式展示苗绣的传统针法和图案,为展位吸引了不少人气。后来,该展位斩获了 " 最具创意参展机构奖 "。
2021 年国庆期间,贵阳市大十字附近的法院街,一幅高 20 多米、宽 50 多米的涂鸦在社交平台上小火了一把。这是张洪速与中华南路街道法院街社区的一次合作。为了解决法院街部分房屋外墙瓷砖掉落的问题,张洪速提出创意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创作了信鸽涂鸦,让斑驳的外墙成了吸睛的焦点,更让城市焕新颜。同时被改造的还有白沙巷、文昌南路万东大桥匝道(靠近亨特)、六洞街、汉湘街(科学路 4 号),除了大幅涂鸦,张洪速还根据街道的特色,用马赛克的方式美化了宣传栏、小广告和温馨提示牌等,让原本看起来缺少生机的小街巷重焕新颜。" 每座城市都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印记。" 张洪速说。
有时,张洪速还会前往乡村创作。在从江县平引村,经过老人同意后,他在老屋的墙上创作了一幅肖像。
在前往乡村创作的过程中,张洪速遇到了很多像自己一样在外工作、求学之后回乡的青年,他们看见乡村正在慢慢变好,想汇聚力量建设属于青年人的美丽家乡,他们觉得," ‘反哺’是对家乡最深切的思念。"
来源 黔中书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