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深圳街头,可以看见,一条条齐整的盲人行道畅通无阻;走进地铁站、机场,有需要的人群,总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设施完备的无障碍卫生间 ……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多年来,深圳一直重视无障碍设施配备,多措并举 " 硬核 " 提升城市文明底色。
2021 年 9 月,《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全国首部无障碍城市建设立法正式落地实施,进一步为深圳无障碍环境建设添砖加瓦。近日,记者走访大街小巷,感受鹏城文明风貌。
为市民出行保驾护航 深圳着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梅坳七路的路边,有 6 个带有残疾人专用标牌的停车位,每个空余的车位上都放置了阻拦停车的锥桶。几个小小的锥桶,却恰恰体现了深圳对残障人士无微不至的关爱。
▲梅坳七路路边残疾人专用停车位。
一旁的 " 红马甲 " 义工向记者解释道:" 工作日车位紧张,这些锥桶是用来阻止普通车辆随意占用残疾人停车位的,对于真正有停车需要的残疾人来说,只要按几下喇叭或者摇下车窗呼喊一声,我们就会随时过来帮忙移走锥桶。"
住在附近的深圳市民孙先生告诉记者,据他观察,即便周围 " 一位难寻 ",社区也会随时空出几个专为残疾人准备的停车位。" 专位专用,既然残疾人停车位都已经划分出来了,谁还会主动去占用呢。"
▲卓悦汇地下停车场被保护起来的残疾人专用停车位。
走进福田区卓悦汇购物中心,记者看见,商场内每一层都配备有设施齐全的无障碍厕所,坐便器、安全抓杆、呼叫按钮等一应俱全。" 无障碍厕所永远是最干净的,地下没有水,空气也没有异味,看到有残疾人进去上厕所,我们格外留心一些,看看对方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 商场的保洁人员王阿姨这样说。
其实,无障碍设施并不全是为残疾人而建设的,对于老年人、孕妇、儿童而言也非常重要。例如,深圳每一个地铁口的平缓斜坡既可以让轮椅轻松上下,也可以让看不见脚下的孕妇多一份安全,让腿脚不便的老人多一点方便,让推着婴儿车的父母多一丝轻松。市民的幸福,才是这座城市着力推行 " 无障碍 " 的真正意义。
市民集思广益 促进城市公共文明水平升级提质
深圳是最早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城市之一。2009 年开始,我市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台了《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法制建设轨道。而《条例》站在城市发展形态的视角,又将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到无障碍城市建设,将无障碍理念纳入城市规划、设计、改造和管理等各环节,将立法适用范围扩大为残疾人和老年人、伤病患者、孕妇、儿童及其他有需要者,让多元障碍群体更加广泛、公平地参与城市公共生活,多角度、多层次的体现人文关怀。
不久前,在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网站发布的《无障碍设计标准》,也将于 2022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其中提出,城市道路中的市内各级道路、步行街、旅游景点城市景观带的周边道路,城市广场中的公共活动广场、交通集散广场、纪念性广场、商业性广场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另外,城市绿地中的各类公园、附属绿地中的开放式绿地、区域绿地中的风景游憩绿地等,以及城筑中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都应该满足无障碍需求。
在法治约束与机制保障下,深圳不断推动文明创建工作,逐步推进无障碍城市建设工作,促进公共文明水平升级提质。下一步如何做的更好?记者采访市民,集思广益。有人提议," 希望各区红绿灯都增设声音提示功能,更利于视障人士出行。" 也有人说:" 期待办证业务大厅等服务场所、城市公园、绿道、旅游景点尽快实现‘无障碍’。"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张莹莹则告诉记者:" 深圳是一座充满大爱的城市,一直以来,在残疾人关爱方面,深圳先行先试,打破对残障人士的传统认知,助力我们在这里多元化地发展。我认为,可以通过在高铁站出站直梯增加联系方式、为公交车门增设无障碍设备、降低一些公交站台高度等举措,更好地完善城市的无障碍设施。"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见习记者 鲁自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