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1 月 20 日,政府工作报告对做好文旅工作提出要求: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培育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推出更多高质量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不断提升 " 水韵江苏 " 文旅品牌影响力。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是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应有之义,也是政府工作的基本着力点之一。1 月 21 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财政厅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促进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的若干政策措施》,具体拿出了 " 培育发展文旅融合新业态 " 等十六条举措,即 " 苏十六条 "。
" 苏十六条 " 可谓 " 苏八条 " 的扩容版、升级版。去年 9 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财政厅联合出台《关于助力文旅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加快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八方面发力为文化和旅游企业纾困解难,做出了积极探索,收到了良好成效。此次两部门再次联手推出新政,致力于推动文旅市场加快全面复苏,大力促进文旅消费提质扩容,进一步提高文旅消费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用情之深,用力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其一,持续助力文旅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加快恢复发展,仍然是重点工程。疫情反复,对文旅市场造成持续冲击,文旅行业遭遇前所未见的困难。通过政策、资源、机制的倾斜和协调运用,为文旅企业加大纾困帮扶力度,挺过难关,依然具有迫切性。无论是持续用好惠企政策,还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演出市场复苏 …… 均可谓贴心之举。企业久旱逢甘霖,资金和善政的 " 救急 " 意义不用多言。但纾困解难不是权益之计,不可今天有明天无,而得持续跟进、持续关切,随时根据需要送上 " 及时雨 "。疫情发生两年来,江苏多次推出帮扶政策,例如 "1+6+18+12" 精准叠加政策,令人印象深刻。2020 年 7 月,江苏省为文旅企业纾困解难的 " 江苏经验 " 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肯定,获得国内推广。江苏新政频出,看似 " 惯性 ",实为把文旅企业冷暖放心头、真帮实助。这份深情,全省文旅企业 " 收到 " 了。
其二,直面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从 " 送温暖 " 到 " 送智囊 ",是应有变化。纾困解难什么时候都不能停,但在此基础上,引导文旅行业练好内功、坚强体魄,是重中之重。授人以鱼,还得授人以渔。值得注意的是," 苏十六条 " 在 " 苏八条 " 的基础上强调了 " 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显示出应对形势变化的战略性、灵活性、前瞻性。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是 " 苏十六条 " 两大重点奋斗方向,目的在于帮助和激励文旅行业增强转 " 危 " 为 " 机 "、险中求生的意识和能力。说到底,文旅市场的复苏,是一项庞大的、合力完成的综合工程,在政府关心照顾的同时,文旅行业自身增强信心、创新发展、砥砺前行同样重要。前提是,政府部门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机制改良、创新,为文旅行业的知难而进、锐意闯关创造优越环境。显然,我们从深化 " 证照分离 "" 一业一证 " 等改革,落实一次性告知、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制度,扩大 " 一网通办 "" 省内通办 " 范围,对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 这些新规中,看到了 " 苏十六条 " 的深意和雄心。
其三,新技术与媒体的发展,为文旅行业打开了更多的 " 门 " 和 " 窗 "。疫情让文旅行业关上了一些 " 门窗 ",但这并不是全部真相。疫情背景下,文旅市场依然可以找到良好的发展路径。文旅行业要立足现实环境,取得发展机会,必须认识到这个前提:一些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看似是被疫情所逼出的 " 权宜之计 ",实则为面向未来做出的转型准备。2020 年 7 月,作为 " 江苏文旅线上总入口 " 的江苏智慧文旅平台上线,成为线上线下融合促产业转型的重要标志。疫情背景下,旅游消费的生态发生了诸多变化,人们所做出的适应,也对文旅行业的应变、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苏十六条 " 提出:拓展 " 苏心游 " 平台功能;强化数字科技赋能。坚持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推广运用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沉浸式互动性体验新模式,激发人们线下体验消费意愿。这是对数字科技时代的致敬,这是对坚定文旅新发展理念的强调。
总之,江苏文旅行业在得到政策多方面的 " 加持 " 后,完全可以从窘迫中缓过劲来,积聚发展激情与力量,加快实现整个市场的复苏,惠及每一个江苏人。
(编辑 邵倩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