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图书馆 2022-01-23
荐书 | 这几本书信息量挺大,读一本就豁然开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读懂历史,有助于理解今朝: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今天对过去的解读。在经史古籍里,观照一个个人物的命运,体会一桩桩事件的转折,在历史经验里获得启迪,不仅在于记忆,更在于思辨。书有古今,智慧没有古今。要让自己的智慧更加充实而锐利,学习历史是最简单的快捷方式。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期荐书以近代中国历史为主题,书有薄厚,行文也各有千秋,希望有所助益。

今日中美关系之种种,滥觞于二百多年前的清美相遇。

解读大清与美国关系的发展与嬗变,窥见一个老大帝国衰落的背影,和一个崭新帝国的冉冉升起。既有精彩的故事讲述,又有事件及人物的细致剖析,渗透于其中的,还有一种深邃的历史眼光。处于浩瀚太平洋两端的两个大国," 相遇 " 最初两百年间的种种恩怨情仇,跃然于纸上,读来发人深省。

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以中国史为经线,将中外历史采合为一体,为补充一般历史教科书而撰写了这样一本类似教科书的读物。本书的前半段乃以泼墨山水的手法勾勒人类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有关的大方向。后半段是从 16 世纪开始,即大洋航运开通,新大陆进入世界史,世界已是一个整体的局面下,中国与世界各处的发展。在前半段,欧亚大陆间的种种大事,都以大陆为舞台,海洋为边外之地。在后半段,海洋却成为门户!本书的安排是把中国纳入世界:为了今日,理解过去,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立足中国,关心世界。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本书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

本书是曹聚仁先生写的一本小册子,开始于 19 世纪中叶,其时正当李鸿章所说的 "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收尾至抗战军兴,纵贯晚清和民国。就本书结构而言,首章 " 前词 " 是总论概述性质,接下来的 21 节则依时间顺序写来,各节大致以人物为经线,以事件为纬线。所拈出的重要历史人物包括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袁世凯等,重要历史事件则包括甲午海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五四运动等。作为一本近代史扫盲性质的历史读物,本书的文字风格平易晓畅、简洁而生动,没有教科书式的枯燥和刻板。史料之外,又征引了不少感性的文学材料,如黄遵宪、梁启超的诗文和《新青年》上的言论,以文入史,文史互证,有别于一般史家著述。

为什么我们对一水之隔的日韩,总有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触不可及之感?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本书正是以全球性、连续性的眼光,探讨了从 16 世纪以来的现代世界史——而不是中日韩某一国别史——是如何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展开的。蒙尘已久的过去得以重现。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朝鲜半岛七十多年的南北对抗、中日朝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其实都是东亚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 " 遗产 "。虽然历史不直接为今天提供答案,但本书讲述的东亚遭遇,有助于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重建常识,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相关标签

浩瀚 美国 中国人 中美关系 答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