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生态立区,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积极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努力创建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和国家生态示范区。" 这是兰州新区 " 十四五 "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目标。
近日,兰州新区印发《兰州新区 " 十四五 "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十四五 " 期间,兰州新区将投资 1911908 万元,重点建设 18 项生态修复项目,到 2025 年,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 13%,城市绿化率达到 40%。
构建完善生态空间格局
按照 " 优生态、御风沙、兴产业、建靓城 " 的思路,坚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红线,加快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深化新区东南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脆弱区保护修复,加强黄河中上游生态治理,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构建 " 一区、三河、多廊 " 综合治理的生态空间格局。
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坚持 " 以水定绿 ",按照自然修复为主、造林与封山育林措施结合的思路,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封沙育林和封育保护,科学选育适生树种草种,大力培育混交林,倡导低覆盖度造林,稳步提高林草植被盖度。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持续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构筑北部南缘防风固沙防护林带,加快东部、南部、西部面山绿化,筑牢兰州北部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大对成过熟林和残次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建立树种配置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加强林地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林地转化为其他用途土地。到 2025 年,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 13%。
以保护新区湿地系统和抢救湿地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为重点,积极实施河流湿地修复工程,着力推进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修复,巩固提升黄河干支流沿线滩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优先保障湿地生态需水,推进各类湿地公园建设,加强湿地示范区、水产种质保护区建设。加强湿地保护监管,全面落实湿地资源保护红线,规范湿地用途,确保湿地面积总量不减少,建立湿地信息管理系统和湿地监测系统。
加强生态环境恢复、矿山复绿、地质灾害、矿区土地复垦利用等综合治理工作。按照 " 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 的原则,分类别、分矿种、差别化推进上川镇、石洞镇、黑石镇、水阜镇、什川镇等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矿山地质环境。
推动建设城区 " 一心、二网、三区、四廊、多点 " 网络化绿地系统结构,构建以 " 综合公园—组团公园—街头绿地 " 三级体系为重点、专类公园为补充的城市公园系统,改造提升栖霞湖、百花公园、什川古梨园、石洞寺森林公园等生态功能。到 2025 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0% 以上。
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快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统筹实施山体生态绿化、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争取纳入全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创新黄土低丘缓坡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模式,依法依规开展低丘缓坡未利用土地科学治理和开发利用,着力解决干旱、风沙、盐碱、水土流失等问题,提升黄河中上游水源涵养能力。
统筹推进呢嘛沙沟、水阜河和蔡家河等黄河支流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刘家井水库建设,加强行洪通道生态治理,加快河道内构筑物的生态化改造,完善提升河道两岸生态绿化。着力实施什川滨河路提升改造、兰州新区水阜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呢嘛沙沟河道护岸建设等工程,深入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减少泥沙入黄。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持续推进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和皋兰天斧沙宫地质公园建设,明确自然保护地范围,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进一步整合优化管理机构,加大自然保护地监管和宣传力度,坚决遏制违法占用、开垦、填埋自然保护区地的行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以生态红线保护区域为重点,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建设生态廊道、开展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修复。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和动态监测,建设保护繁育场所。提高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监测、监管和预警能力,维护生物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安全。
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及执法监督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加强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通过遥感、定位、通信技术的全面应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态状况评估,实时掌握全新区生态资源状况及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重大生态灾害、重大生态环境损害情况,建立系统科学、准确、快捷的生态监测评估体系。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监管平台,定期开展人类活动检查和实地核查,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持续开展 " 绿盾 " 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强化各类生态破坏问题, 查处开矿、修路、筑坝、建设、采砂等破坏湿地、林地、草地行为。统一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促进生态保护综合执法与相关执法队伍协同联动,完善执法信息移交、反馈机制,不断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建平 文 / 图
编辑丨安若璇
责任编辑丨石雨涵
值班主任丨韩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