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长江下游,有一个文化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她就是良渚文化遗址。1 月 26 日,南越王博物院 " 发现良渚 " 展览正式开幕,这是南越王博物院继 " 发现邢窑 "" 发现越窑 " 之后 " 发现系列 " 的第三展。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展出 296 件(套)精美文物,其中一级文物 11 件(套)。
展览通过 " 文明之邦 "" 神王之国 "" 古今之路 " 三个单元,将实证中华 5000 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这一水乡泽国的风貌全面呈现。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展览创新性地使用了 " 实物 + 数字 " 双展览结合的形式,单独设置影像展厅,细致展现良渚古城与水利系统的营建,展线与多媒体深度结合,全程添加视频二维码,以丰富的视频资料搭建虚拟展厅,为观众立体还原良渚古国的风采。
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距今 5300 — 4300 年,以杭州市良渚、瓶窑两镇为核心,分布于以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面积达 3.6 万余平方公里的广袤区域。该文化由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首先发现于良渚,1959 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将其命名为 " 良渚文化 "。
良渚遗址为什么实证了中华 5000 年文明史?展览给出了回答。
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稻米是良渚先民的主食,良渚地区的农业呈现出生产规模大、产量高、农具专业多样的特征,为大量人口的聚居和门类齐全的手工业提供了支撑;在社会结构方面,出现了金字塔式的社会分层现象,权力与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良渚古城作为中国及世界上同时期最大的古城遗址之一,规模庞大、规划清晰,宫殿区、内城和外城三重城市结构,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展现出良渚时期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科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当时应已出现国家的组织机构,才能完成这样宏大的建筑工程;发达的稻作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层分化,均表明在 5000 年前,良渚地区已建立早期国家,进入文明阶段。
2019 年 7 月 6 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 55 处世界遗产,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良渚古城三重结构、重要台地和水系分布
在良渚文化的社会中,玉器用于标识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维系社会政权组织的有序运行。以琮、璧、钺为中心,良渚先民设计出一套区别阶层、标识身份、反映等级的玉礼器系统。玉礼器与统一的神灵崇拜是良渚社会政权组织的主要手段和纽带,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形成了 " 神王之国 " 的早期国家形态。
玉琮作为专用的祭天礼器,随着其制作越来越规范化、体形越来越高大,对琮的使用也趋于垄断。只有一人拥有对天说话、与天交流的权力,这种权力集中到一人为标志的政权转折,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良渚文化中,随葬玉礼器的大墓、人工堆筑坛台,以及大规模、规范化的遗址群相继发现,标志着社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玉璧是良渚玉礼器中的大型器物,也是中国古代常用来祭天或陪葬的礼器。南越文王墓共出土了 71 件玉璧,造型多样、纹饰精美,其中出土于墓主棺室棺椁头箱内的 D54 玉璧被定为 2022 年冬奥会奖牌的装饰纹样视觉来源(图 4)。此次展出的琮、璧等良渚玉器与以玉璧为代表的南越文王墓出土玉器交相辉映,既反映出玉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展现了礼制的起源演变,为观众提供不同角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南越文王墓出土 D54 玉璧
据考古发现,良渚文化的辐射影响至于岭南,岭南地区的多处史前遗址发现了与良渚文化器物相似乃至几乎一致的文物,其中以石峡遗址最多。" 石峡文化 " 因发现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的石峡遗址而得名,距今约 5000-4000 年,年代与良渚文化相近,石峡遗址出土的玉琮(图 5)、玉环、玉锥形器、石锛和陶贯耳壶等具有明显的良渚特征。良渚文化墓葬与南越文王墓中出土的丧葬用玉,既反映出古人对美的不懈追求,也昭示了社会等级秩序。
良渚与岭南文化,都是苏秉琦 " 满天星斗 " 理论中所述区域文化体系中的耀眼星辰。" 发现良渚 " 文物特展汇集了来自良渚与岭南的精品文物,凸显史前时期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面貌。不同区域文化最终汇入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大道通途,形成五千年绵延不衰的中华文明。2021 年,良渚遗址群、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均被评为中国 "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 发现良渚 " 既是两个 " 双百 " 的相会,也是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国、二千年前的秦汉帝国与 21 世纪现代化博物馆的相会。
展览:" 发现良渚 "
展览地点: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
展览时间:2022 年 1 月 26 日 -2022 年 5 月 20 日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通讯员 胡田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