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坚持一个标准不松动,又能最大限度让广大群众满意,实现双赢?" 这是龙华区福城南项目第 10 小组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回望第 10 组谈判攻坚之路,组员们一次次闯关解题,为求得最优解法不断探索。
" 工业用地无法认定住宅、商铺,这是标准。" 第 10 小组组长潘勇介绍道。但因复杂的历史原因、无数次的流转买卖、权利人的主观认知、补偿标准相差巨大等原因,如何让业主接受政策标准,这成了谈判中的巨大难点。
谈判过程中,原村民廖家 6 兄妹得知地块属于工业用地,不能算住宅,因此情绪有些激动,尽管第 10 小组前期积极沟通,但还是态度坚决,不肯让步。针对这种情况,组长潘勇,副组长李炜刚、蔡汉宾多次带领组员走访当地股份公司领导与工作人员、业主与邻居,全方位、多维度了解、分析廖家实际情况,在与指挥部研究商讨后,坚持 " 一把尺子量到底 ",制定了长久的攻坚计划。
" 既然标准不能变,那我们就用真心、耐心、决心、恒心、爱心去打动他们。" 谈判期间,潘勇带着组员经常在午饭、晚饭后上门走访,仔细梳理建房历史,耐心讲解政策、不厌其烦劝说;冬至当天,为业主送上祝福花篮;得知廖先生身体不舒服立即带领大家上门慰问,热心为其打听并推荐专业医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业主算大账与小账;与专业工作人员仔细研讨,在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共同探讨双方可以接受的新方法、新思路。
在经历近一个多月的拉锯谈判、几十次的上门服务后,业主最终顺利办理了签约手续。
除了谈判难度大之外,第 10 组的签约之路还充满了许多意料之外的难题。
从去年 11 月入驻项目开始摸底后,第 10 组结合从各方了解到的情况,得知权利人梁先生被羁押在看守所,正处于侦查阶段,难以会见。除此之外,该地块土地流转情况复杂,理清难度大。
" 对土地流转的过程抽丝剥茧、如何让梁先生家属配合在第一阶段签约是我们追求的关键。" 潘勇说道。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加快推进速度,第 10 小组分步骤、有方法,为签约做充足准备。
签约过程中,第 10 组四处走访、几经周折找到权利人家属;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对接市检察院、市中级法院;三十多次沟通家属,促使家属逐步放下思想包袱;与权利人的代理律师沟通,搭起签约小组与权利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光是与权利人对上话,就已经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潘勇说道。
无数次联动各职能部门进行会议研讨;多次走访股份公司、当年见证人;前往多个地方进行查档;与市规自局龙华管理局土地开发科、基层服务科、法制科多次研讨,收集当年支付情况 …… 在一次次细致地查阅中,第 10 组还破解了土地合同记载坐标与实地不一致的难题,最终结合规自局意见、指挥部意见、权利人家属意愿、第三方专业机构意见,给出了该地块情况和土地性质认定这道难题的最优解。
细心调查、百折不挠、抽丝剥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第 10 组不仅取得业主与其家属信任,确保了第一时间签约,还解决了该地块的历史旧账。
深圳晚报记者 张璇 通讯员 田志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