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 56 年的人生里,最后 9 年在上海度过。而四川北路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连接。
鲁迅曾在致萧军萧红的信中,提到了这条路:" 知道(你们)已经搬了房子,好极好极,但搬来搬去,不出拉都路(现襄阳南路),正如我总在北四川路兜圈子一样。"
▲ 1936 年 2 月,鲁迅与内山完造(右一)在四川北路上的内山书店闲谈
自横浜路景云里出发,沿着多伦路朝北,经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拉摩斯公寓,再行至四川北路,经过内山书店,最终抵达大陆新村鲁迅故居。循着带有古铜色泽的 " 鲁迅小道 " 标识,人们仿佛能回到 80 多年前 ……
▲ 大陆新村鲁迅故居
除了文化记忆,四川北路在老上海人心里有着无法替代的 " 商业地位 ",上世纪 80、90 年代,这里的繁华仅次于南京路、淮海路。
▲ 1997 年,四川北路广告语 " 上海四川路,中华名品街 " 问世
如今,四川北路带着它的 8 条百年弄堂、60 幢石库门,带着满满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随着一批历史建筑完成改造修缮,位于四川北路上的 " 今潮 8 弄 " 成为沪上时髦摩登的火热新地标!
今潮 8 弄是一整片石库门风貌街区,在 60 幢石库门和 8 幢独立建筑中,既有百年精致豪宅 " 颍川寄庐 ",也有见证历史变迁的石库门弄堂社区 " 公益坊 ",融汇中西的 " 扆虹园 " 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颍川寄庐是一座中西结合的里弄住宅,约始建于 1907 年,其建造者是粤商陈其泽。" 颍川 " 是陈姓郡望之地,意在说明其源流。而 " 寄庐 " 则是寄托异乡人暂时居住在此,怀念故乡的意思。
修缮后的 " 颍川寄庐 " 变干净变稳固了,但建筑的细节和考究的用材,仍能看出当年建筑建成时,陈氏寄托的美好愿望和人文情怀。
石库门源起于开埠后的上海,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分布在上海的各个角落,几代老上海人在这里出生、成长,留下了无数美好温馨的回忆。
在今天的上海,历经百年沧桑的石库门早已不仅仅是民居,更是上海的文化符号,是上海的都市乡愁。
1925 年," 大中里 " 由颜料商奚鹤年伉俪投资兴建,因为当时侵华军队多以 " 大英 "、" 大日本 " 自称其国,故业主以 " 大中 " 命名此弄,表示 " 大中华 " 之意。
这片英式石库门里弄群落,曾经是上海市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石库门里弄之一。
在排布上,大中里总弄宽敞,各支弄排列整齐,有砖木结构二层房屋 111 幢,既有着西式风格的雕花门楣和英式 " 丰 " 字形的布局,又设置天井、前后客堂和晒台等。
大中里地块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的核心商圈,地理位置独具天生的优越性,独一无二、不可复制。2002 年,上海静安区开始试水大规模的旧式里弄社区改造,其中也包括大中里区域。
光阴荏苒,如今 " 大中里 " 已经变成南京西路商圈内著名的商业综合体—— " 兴业太古汇 ",而坐落在此的上海镛舍酒店就如同一篇诗赋,赞颂着魔都的摩登繁华和历史沧桑。
来源 赞那度旅行人生
编辑 毕博
值班主编 刘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