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德上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北部、苗岭主峰雷公山麓丹江河畔,属雷山县郎德镇,享誉海内外,有 " 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 "、" 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 " 和 " 芦笙之乡 " 之美誉。如今,郎德苗寨依托特有的资源优势,全面打造雷山县乡村振兴研学基地、雷山县乡村振兴学校、中共雷山县委党校,推动民族生态旅游提质升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乡村振兴。
推动 " 全域旅游 " 引领乡村振兴
雷山县是一个生态资源大县、民族文化大县和旅游资源大县,素有 " 苗疆圣地 " 之称,拥有苗族芦笙舞、苗年、苗绣等 15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68 个中国传统村落,为全国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最多的县。雷山县还是 " 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 及第二批 "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雷山县利用县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 " 两个宝贝 ",坚定不移实施 " 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 " 发展战略,着力打造 " 全国旅游名县 " 名片。打造雷公山大景区,以核心带动雷山县全域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促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近年来,以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为核心,雷山县不断开发新的游玩线路产品,开发了郎德苗寨景区等一批风景秀美、苗族风情浓郁的人文旅游新景点,不断优化交通、民宿等基础设施,致力于给广大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
村寨保护促进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作为贵州省最早开发的少数民族文化景区之一,朗德上寨的村民们至今仍坚持着 1985 年成形的 " 公分制 " 管理模式。能歌善舞的村民几乎都是寨内表演队的一员,每场表演的报酬按照 " 公分制 " 发放;与此同时,郎德苗寨积极探索将现代艺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设计出更多符合现代化苗族文创产品进行销售带动收益,村民通过制作出售手工艺品、开设 " 农家乐 " 等获得可观旅游收入的同时,助力了就业增收。
2020 年 4 月,雷山县郎德文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拓景区上下寨沿河岸区域闲置土地约 170 亩,规划蔬菜基地、油菜地、水稻区、树莓区、林下香菇区等,年总产 20 万斤左右;同年 12 月份,基地对西江景区近 20 家农家乐及民宿餐厅进行大量无公害绿色蔬菜的配送,一度达到供不应求的局面。
围绕 " 产业打底、旅游增收 " 的思路,依托实施全域旅游战略,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 " 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家变商家 "。如今,该公司农场正大力发展农旅融合,结合郎德苗寨景区,利用自身优势,依托现有农耕资源,做农旅结合产品,开发景区农场体验项目,打造丰富多样的原生态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 郎德生态农场 " 体验项目,促进传统农业提档升级,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截止目前,农场共接待体验采摘团队 170 余次,体验人数达 8000 人次。
目前,雷山县域逐步形成了 " 民族村寨 + 民族风情 + 旅游 " 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旅游效应凸显,先后获得 " 中国苗族文化展示中心 ""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 " 中国旅游王牌目的地 ""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 等殊荣,成为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乡村旅游扶贫的典型样板。
打造研学旅行第一目的地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2016 年,教育部等 11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从选修课升级为必修课,为 " 行走的课堂 " 创造了良好发展条件。
2020 年,为积极响应黔东南州三年倍增计划中的研学基地建设项目,郎德苗寨开创性的以打造青少年 " 研学 " 旅行第一目的地为目标,争创 " 研学 " 旅游品牌 , 沿景区内奥运步道全面开发建设郎德研学基地,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基地覆盖上下郎德村,总投资 550 万元;设有教学课堂、多功能实操教室、学术研讨室、苗文化书吧;除此之外,以教学基地为中心点、配套农耕文化实践教育基地、非遗博物馆、上郎德露天博物馆、下郎德传统村落、篮球场等场地。自 2021 年 7 月对外开放至今,共计接待游客团队达 8000 余人。
为提升研学基地规模和质量,充分发挥郎德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四通八达的交通区位优势;2021 年底,郎德苗寨全面打造功能健全、服务良好、内涵深厚的雷山县乡村振兴研学基地,推动雷山县旅游提质升级。
据悉,雷山县乡村振兴研学基地选址于郎德镇郎德南统服务区,用地面积 20375 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 4576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9007 平方米,项目总投资 1.1 亿。
该基地内设学院住宿生活区、办公区、教学区、研讨区、报告厅、活动广场等,该项目已完成主体项目和附属设施建设,在今年 3 月份开始陆续投入使用。可同时满足 600 人的食宿教学接待,成为黔东南州截止目前接待量最大的研学基地。
创新五大研学课题 打造研学旅行 " 郎德样板 "
郎德苗寨已有 600 多年历史,自 1985 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凭借其独树一帜的苗寨建筑、民风民俗和保存完好的苗族历史文化,成为外界了解苗族特色风情的窗口之一。
1993 年,郎德上寨被载入《中国百座博物馆志》一书,国务院并将郎德上寨命名为 " 民居古建筑群 " 立碑加以保护。1995 年和 1997 年,先后被贵州省文化厅和文化部授予 " 苗族歌舞之乡 ""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 的美誉 ;1998 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 " 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 " 之列 ;2001 年 6 月被国务院列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 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 年跻身于 " 中国景观村落 ";2008 年成为 " 奥运圣火走过的地方 ";2012 年入选为第一批 " 中国传统村落 "。
依托郎德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当地的工匠技艺,打造以文化传承、研学教育、实践教育、亲子教育、学生研学为一体的研学旅游教育基地,将旅游与教育有机结合,开创了集农旅、体旅、非遗、苗学、苗族建筑五个大项目为一体的研学课程,其中包括有农产品种植、户外探险、古法造纸等 41 项小项目,实现 " 寓教于游 "" 寓学于游 "。
目前,郎德研学基地入驻国家级非遗项目 15 项、省级非遗项目 8 项、州县级非遗项目 28 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4 人,省级非遗传承人 8 人,州级非遗传承人 18 人,县级非遗传承人 20 位,涵盖蜡染、刺绣、造纸、芦笙制作、银饰锻造技艺等非遗项目,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非遗教师亲临现场互动教学体验。项目有亲自互动体验形式,进一步增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想象力,激发学生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尝试探索的欲望。同时,在全国招聘优秀大学生作为研学讲解员,带来更多符合年轻人的灵感与市场。
2008 年奥运圣火凯里站传递在郎德上寨铜鼓坪举行火炬传递仪式,为感受奥运精神,打造体旅融合新天地,郎德研学基地沿着奥运步道及丹江河畔精心开发设计奥运火炬传递、苗家垂钓、童趣、户外探险等奥运体育项目研学系列,铭记奥运荣光,弘扬顽强拼搏的体育运动精神。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1 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指导纲要》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强调学生全身心参与,手脑并用,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劳动教育途径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还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
郎德研学基地合理利用自身土地资源,有效规划土地利用率,积极建造蔬菜种植劳动教育活动基地,开创乡村农耕体验研学系列,打造专业背景、专业服务的劳动教育课程和基地服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实践相融合的研学发展之路,切实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团体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有效提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
寨内古朴亮丽的吊脚木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立足郎德上寨底蕴深厚的建筑文化、服饰银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歌舞文化等苗文化特色资源,依托 " 中国景观村落 "" 中国传统村落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等金字招牌,郎德研学基地精心设计了苗族建筑研学系列和苗学研学系列,增进外界对苗族文化了解的同时,弘扬苗族文化。
这座传统文化的 " 大看台 ",自 1985 年打开山门迎远客以来,接待成千上万的国外宾客、各级领导、专家学者、高校师生,郎德上寨正悄然成为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的教学科研基地,逐步打造出品研学旅行 " 郎德样板 "。
据了解,郎德乡村振兴研学基地预计 2022 年 3 月中旬完成一期建设,7 月 1 日前全部建设完毕开门迎客;该基地建成后,一次可容纳 500 至 600 人,预计每年创收 1800 万,年接待 5-8 万人次。还将依托雷山县的优势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理论教育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产业教育实践基地、对外交流的宣传基地、中共雷山县委党校、雷山县行政学校、雷山县社会主义学校,努力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样板学校,贵州省内知名研学基地,贵州省民族文化传承人集散中心,贵州省艺术作品展览馆、贵州艺术设计人才交流平台,为谱写共同富裕的七个新雷山做出新贡献。
(图片由郎德景区提供)
潘欢欢/文
编辑 周欢 / 统筹 杨秀福 / 签发 吴如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