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9 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 十四五 "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有关情况。国家体育总局表示:推动各地控制体育场馆的规模,将土地、资金等资源向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倾斜,避免场馆建设 " 高大上 ",而群众用不上。这话说得很诚恳,也到位。
体育场馆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要确实有用。空有排面不实用的体育场馆,只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遭人诟病。
目下,体育场馆并不是太多了,而是不够多。没有场地,再好的健身梦也难以展开。
在此次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负责人邱汝称,截至 2020 年底,全国体育场地的数量较 2017 年增长了 89.7%,体育场地总面积增长了 33.4%,人均场地面积增长了 32.5%,其中社区体育场地覆盖率已经达到 90%,行政村场地设施覆盖率已经超过 96%。这表明,场馆数量不足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数字的背后依然有隐忧,一是我们的场馆数量不足,制约了体育人口的发展和体育健身的开展;二是,在现有的场馆中,一些 " 高大上 " 场馆的存在,又明显降低了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开放度,且造成事实上的资源浪费,令人扼腕。
几年前,全国政协委员姚明提出过,在国外,有观赛型体育馆和应用型体育馆。应用型体育馆一般座位不多,可以隔成羽毛球区、乒乓球区、排球区等功能区,以体验性为主。
但令人遗憾的是,层出不穷的 " 高大上 " 场馆恰恰以弱化设计功能为能事。" 高大上 " 场馆,表面大气磅礴、美不胜收,但在内部构造上,却缺乏设计科学,也不够人性化、便捷化,群众就算进了场,也感到难以适应。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场馆的吸引力和使用效率。
在立足现实情境,对现有场馆进行适度改造和管理服务协调的同时,吸取教训,遏制场馆建设 " 高大上 " 风气,是重中之重。今后的场馆建设不能再这么只注重排面,造成功能性、结构性矛盾而难以消解。
深入推动全民健身目标,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就必须把建设动能和资源向社区场馆、身边健身设施倾斜,让虽小但适用的场馆和设施成为群众就近健身的 " 乐土 "。这才是正确的方向。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更多部门的共同参与。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