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二批 "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名单,共计 200 个高校教师团队获得认定,包括 40 多个院士团队。现代快报记者梳理发现,江苏 22 个高校教师团队获得认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优秀教师团队榜上有名。
△江苏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
东南大学
宋爱国教授团队聚焦遥操作机器人前沿技术研究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带领的遥控作机器人技术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该团队以教学工作为本,融合高水平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
团队围绕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核电安全工程、助老助残康复等领域的重大需求,长期开展遥操作机器人的前沿基础与关键技术研究。
△东南大学 宋爱国教授
据介绍,近五年,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 863 计划、国家载人航天工程项目等重要课题 36 项,以及航天五院、航天八院、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等单位委托项目 20 余项。突破了遥操作机器人的力感知、力反馈、力控制三大关键技术,研制成功系列化的高精度多维力传感器、力反馈执行器、力反馈手控器和遥操作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取得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成果,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 80 余篇,编写国家标准 5 项,获发明专利授权 100 余项(含美国专利 4 项),其中 36 项得到转让。
团队完成了多个空间站型号任务研制工作。其中,研制的航天员在轨操作力测量系统于 2016 年 10 月随 " 天宫二号 " 发射升空,研制的空间站大型机械臂在轨遥操作分系统和小型化高精度航天员在轨操作力测量系统于 2021 年 4 月随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保障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实施。
团队获 2017 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8 和 2014 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 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9 年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 3 项。宋爱国教授获 2012 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4 年江苏省十大优秀专利发明人、2017 年江苏省创新争先奖章等荣誉称号。
南京农业大学
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教师团队助力建设美丽乡村
此外,南京农业大学陈发棣教授领衔的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教师团队入选。据介绍,南京农业大学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团队组建于 1999 年,团队目前有教师 22 人,其中教授 9 人。通过引育并举,传帮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建成一支学缘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技术过硬、团结协作,潜心菊花现代遗传育种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队伍。
团队重视教材、课程及教学改革建设。主编、参编 " 十一五 " 国家规划教材《观赏园艺学》、农业部 " 十二五 " 规划教材《花卉栽培学》、农业农村部 " 十三五 " 规划教材《设施园艺学》等,建立园艺知识 " 理论 + 实践 " 课程群,构建涵盖全产业链的 " 经典知识 + 前沿进展 + 案例分析 " 课程内容,开设《现代园艺科学前沿》《花卉学》《观赏植物遗传与育种》等系列课程,引入岗位科学家、创新创业导师等开展教学,建设学术和产业二元导师队伍;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平台建设,实施 " 科教产三位一体 " 教学,将研发成果和产业资源用作案例库。
△团队负责人陈发棣教授(右三)指导学生开展菊花杂交育种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迫切需求,针对菊花重要性状形成机制不明、主栽商业品种单一、抗耐性差等关键问题,开展攻关。打破了商业菊花品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推动我国菊花品种更新和产业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
研发的菊花新品种、新技术已在 20 余个省(市)大量推广应用,满足了品种多元化需求;开发出菊花酒、菊花口红等衍生产品,实现产业链创新,形成了 " 南农菊花 " 品牌。
创建了 " 品种 + 产品 + 旅游 " 一体化 " 南农菊花 " 推广模式,建成可持续性、土地高效产出的观光菊园周年运作模式 1 套,在全国建成 20 余个菊花主题休闲旅游基地,年参观人数超过两百万人次,为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新途径,多个基地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国家 4A 级和 3A 级旅游景区,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此外,在贵州、青海、湖北、泗阳等地开展菊花产业扶贫,帮助贫困乡村建菊园、办菊展、开菊厂,其中,麻江扶贫项目 2017-2019 年连续三年获教育部 " 精准扶贫十大典型 ",打造了花卉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 " 样板 "。
链接:
黄大年是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现代快报曾经多次报道。他的梦想,就是给地球 " 做 CT",让地球变得更透明。黄大年是国家送出去的留学生,他的偶像是邓稼先。
2009 年,黄大年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国外的高薪和别墅,毅然回国,震动海外。当时有国外媒体报道说," 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 100 海里。"
黄大年说," 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这位海归赤子,在 2017 年 1 月 8 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年仅 58 岁。
通讯员 郝杰 宋光明 郭嘉宁 现代快报 + 记者 李楠
(图片来源于高校官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