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潮汕古俗,繁多纷呈。
拿春节来说,我们叫过年。从腊月廿三、廿四各家便开始忙碌,所谓的 " 官三民四船家五 ",举行祭灶送神。接着,家家户户用竹叶榕叶制成了扫把,对家中天花板或各个角落,清扫,谓之 " 采囤 "。再接着,主妇们准备各种过年的粿品,如红桃粿、甜粿、鼠壳粿。年廿八,购置鱼猪鸡鸭鹅,俗称备 " 三牲 "。到了除夕,"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家家贴春联、换门神、挂灯笼。傍晚时分,年夜饭上桌,磕头跪拜,焚香拜神祭祖,以示慎终追远。仪式完毕,再围炉守岁,举家团圆。到初一,新岁之首,人们以成双成对大桔拜年,桔与吉同音,取意美好祝愿 ……
除了春节,还有元宵、清明、中秋、端午等节,潮汕人称之为 " 时年八节 "。
潮汕节俗多,生活习俗也多,比如喝工夫茶,就世界闻名。千百年来,由南迁而来的中原习俗,与本地土俗和海外风俗相互融合,形成了潮汕古俗的异彩纷呈。
这些潮汕古俗,至今还保留了多少?是如何展现的?与中原古俗相比,有着怎样的内在传承和演变关系?它们又为潮汕文化的积累和转型起到哪些作用?
有一个人,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以相机和笔记本,深入到潮汕民间,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收集资料,选取难得一见的文化现场和原生态古俗,为我们留存了一套详实的潮汕古代民俗资料。
这里边有中断了 64 年的潮州营大老爷,31 年一见的濠江海上龙舟赛,12 年一见的揭东竖灯竿升彩凤的祭祖仪式,以及上刀梯、卧钉床、跳火堆、营火神、赛大猪、拖老爷、行彩桥、祭庄妈,还有成人礼 " 出花园 " 等花样繁多的仪式和习俗。
默默做这项工作的人便是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林凯龙老师。
林凯龙称,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做这项工作的。当年准备高考的时候,窗外举城若狂的 " 营老爷 "(也称祭灶,潮汕一种游神赛会),声势浩大,对埋头苦读的他来说,却苦不堪言。之后他到武汉上大学,准备以先进科技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可是,内心一直不安,像是祖先 " 魂兮归来 " 的召唤。
他后来明白,自己得意于挣脱传统的束缚,日渐遗忘脚下这片黄土地,其实正是被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挟持而丢失了自我。惟有故乡,才是他真正的精神家园。
他开始回头看年少时自己所厌烦的游神赛会,这种源起于三代,兴盛于唐宋,经常出现于唐宋诗词中的 " 社日 ",如今很多地方已失传,只有在潮汕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他由此引申地想到,潮汕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时年八节、人生礼俗中也保存着大量的古俗。如果把这些古俗记录、还原、整理下来,不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吗?
于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林凯龙回到家乡,开始着手这项文化拾遗工作。这些文字和影像资料便成了我们手头的这本专著《潮汕古俗 四海潮人的精神家园》,它由三联书店出品。
潮汕古俗,做为潮人生活的一部分,是潮汕人生活的目的,也是潮汕人的精神寄托。用学者杭间教授的话讲,潮汕古俗,是一种活着的历史。
《潮汕古俗 四海潮人的精神家园》
林凯龙著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16 年 11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