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哈尔滨 2022-02-15
三代“扎灯人”传承老手艺!“正月十五闹花灯”在这个小村里有别样滋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ZAKER 哈尔滨记者记者 罗彦坤 文 / 视频制作

又是一年正月十五,木兰县吉兴乡火炬村格外喜庆,家家户户挂起了形态各异的花灯,元宵节扎花灯、闹花灯在这个村有别样滋味。村里这些花灯都出自 67 岁村民周喜林之手,周家三代 " 扎灯人 " 传承老手艺,给乡亲们的生活添了色彩和热闹。

十几岁学艺,半世纪花灯情结

几根秫秸秆、两张彩纸、一段麻绳,在周喜林的手中可以变幻出七彩元宵灯、孩子喜欢的手提灯、扭秧歌用的手把灯、房檐上挂的宫灯跑马灯 ……

周喜林的手艺是跟他父亲学的,传自其祖父。周喜林介绍,他家三代人都是农民,他祖父当家时,每到腊月,就会挑起担子走村串屯赶大集,卖灶糖、针线,主要还是卖花灯。忙活上十几天,家里办年货的钱就有了。到了父亲当家,扎花灯已不是买卖营生,但这手艺没扔下,都传给了周喜林。周喜林学成手艺后,每到过年才施展一回,不过,能让全村孩子都艳羡。

近年来,随着乡村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木兰县吉兴乡文化站挖掘老手艺,了解到周喜林会扎花灯,便鼓励他多创作,传承老手艺。一进腊月门,乡里的文化志愿者就备好彩纸、蜡烛送到周喜林家,让他尽情发挥。村党支部派来几个年轻人当帮手,扎灯用的秫秸秆都拣好、削光,扎成捆立在墙根儿备用。

周喜林扎花灯,手边常伴一把色木做的尺子,一尺半长,通体发红,这是家里连同老手艺一道传下来的工具。周喜林说,这是他祖父当年给俄国人扎灯时,外国人送的。100 多年间,这把尺子在周家三代人手中盘得油光锃亮,尺上的刻度银星愈发闪亮。

周喜林说:" 小时候跟着爷爷给人家扎花灯,能吃上几块点心,就相当满足了。时隔半个世纪,今天我让老手艺再放光彩,满足感更强烈,十里八乡提起会扎花灯的老周,咱也算是有一号了!"

每年做百盏花灯,送给乡亲们

今年春节,周喜林给村里的大秧歌队设计了 20 盏手把灯,西瓜灯、荷花灯、星星灯 …… 每一盏都不重样儿,剪纸图案都经过精心设计。大秧歌一亮相,视频瞬间传开,不少网友追问这花灯是在哪买的,着实让全村大妈、大婶 " 凡尔赛 " 了一把。

这些年过年,周喜林都会给全村乡亲制作百余盏花灯,挂到村民广场和各家各户大门口,璀璨的灯光点亮了乡村夜。

周喜林一直在研究花灯创新,只要有图片,就难不住他。他说,花灯中最难扎的当属葫芦灯,直的秫秸秆要弯出弧度,扎绑和裱糊都更费工夫。周喜林说,但只要时间足够,慢慢鼓捣,多难的设计对他都不算事儿。

老手艺传承,挑起文化振兴重担

" 木兰花灯 " 与 " 木兰剪纸 "" 木兰柳编 " 兴起的年代一样久远。周喜林说,他希望把老手艺传给儿子,可大儿子在外地工作,小子儿不愿意学,倒是村委会派来帮忙的年轻人对扎花灯产生了极大兴趣。" 传 " 还是 " 不传 ",他纠结了好一阵。不过,他现在想明白了,老手艺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得传给后人,至于谁学了去不重要,传承是为了发扬。

火炬村党支部书记赵景奎介绍,市面上的灯笼这些年越来越精美,但人们反而喜欢上了手扎灯笼,即便是高几倍的价钱也愿意买。这倒让他眼前一亮,通过创办 " 老手艺工坊 " 让乡村多一条增收路完全可行,下一步,村委会还要研究 " 木兰花灯 " 申请非遗的事项。

木兰县吉兴乡文化站站长王向东表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必须让农民真正唱主角。只有充分激活农民的参与热情,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创造者、参与者、受益者,才能让积淀深厚的乡村文化激发出活力,真正留住一方乡愁,守住乡村文化振兴的源头活水。

编辑 曲传依

值班主编 张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