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02-15
从“特律风”到肠旺面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提到光绪一朝,总让我想起那位满脸懦弱之气(仅仅 " 雄起 " 过 103 天)的皇帝,和那位满脸肃杀之气的太后,印象始终好不起来。然而,也就在这个 " 阴盛阳衰 " 的朝代,还是很有些事可以一提的: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初,贵阳城终于拥有了一件与 " 现代化 " 接轨的新东西,这个东西那时叫 " 特律风 " ——我们今天都管它叫电话。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身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在军事演习中,首次使用了 " 特律风 " 这样的通讯工具进行指挥联络,比起什么 " 击鼓进军,鸣锣收兵 " 来,用 " 特律风 " 这玩意联系工作,自然的大大地好了。于是,他下令各省衙门也都安装 " 特律风 "。

就在这一年底,清廷给贵州巡抚衙门拨来了 " 特律风 " 总机一台、壁挂式 " 特律风 "24 部。过了两个月,木杆子立好," 特律风 " 线拉好, 摇一摇——通了。这是贵阳 " 特律风 " ——电话之始。

没有电信公司什么的,总机就直接设在巡警总局内(今省府路上),电话交由 " 警察叔叔 " 来严管,足见当局对这种最新通讯器材的高度重视。当然,能用上这电话的也仅仅限于城内的军政机关,跟一般老百姓没啥关系。

过了 4 年,到宣统二年(1910 年),贵阳城内电话用户还仅为 11 户。除一户是学堂外,其余 10 户都是各 " 有关部门 "。

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6 月,贵阳电话用户过了 " 半百 " —— 51 户,其中三分之二用户为官府衙门,其余才为商店、医院、学校、工厂、银行等。

又过了一年,1937 年,贵阳城电话用户总算过了 100 大关。

也就是说,贵阳从开通电话起,到电话用户达到 100 户,用了整整 30 年的时间,平均年递增 3 户。这也有 " 优点 ",这就是那个电话号码本只有几页,薄薄的,很好查阅。这自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贵州经济的落后。直到 1940 年代,贵阳的电话号码还只有三位数,如公用电话 474 号设在一家照相馆,716 号则设在一家老字号药铺 ……

但不管怎么说,贵阳从光绪一朝起有了电话—— " 特律风 "。

那个时候,电话不仅是阳春白雪的东西,而且很带有几分尊贵与神秘,地位远高于现在的 " 苹果 ",一般人玩不起。但也有一样东西,打 " 发明 " 出来的那一刻起,目标客户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科技含量,不过就是以猪大肠和猪血旺为基本原料,再加上开水煮的面条。

是的,是的,它就是肠旺面。

肠旺面也出现在光绪年间——当然,这跟那个皇帝和那个太后无干。

猪大肠一类本来就属于 " 下水 ",猪血旺也入不了大雅之堂,以这些东西弄出来的这种肠旺面,价格肯定是相当的便宜。而这大肠、血旺再怎么也毕竟是从猪身上刮下来的,油水充足不说,味道也过得去,正是那些应当随时补充些能量,以保持身体维持一定的卡路里,而又往往囊中羞涩的人所向往的。

于是,拉人力车的、抬滑竿的人来了,挑扁担的、赶马车的人来了,走街串巷收潲水的、替老板跑腿干粗活的人来了,给公家当差当兵的人也来了 …… 总之,那年头,肠旺面的消费群体基本上都是市井百姓。

相传,最早卖肠旺面的是一个姓苏的人,人称 " 苏肠旺 "。但这并不是说肠旺面就一定是 " 苏肠旺 " 的 " 发明 ",他可能是贵阳城最早卖肠旺面的师傅之一,而且规模也比别人家的大,味道也可能比别人家的爽。

事实上,贵州农村一直有这样的习俗,即杀猪时后先把猪大肠、猪血旺、槽头肉(猪头)、猪心肺等,加上苕粉、豆腐等一锅煮了,自己家人吃,也招待杀猪现场的客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 杀猪饭 "。(至于那些猪肉,则被挂到了房梁上,烟火慢慢熏烤,熏得那肥肉部分透明透亮,如此慢慢地吃上一年半载)。

后来,有人把这 " 杀猪饭 " 加工改造,逐步 " 移植 " 到了饮食市场上,成就了 " 肠旺面 " 这个新品种。" 苏肠旺 " 很可能是这些早期 " 移植者 " 中较为成功的一个。

随着肠旺面在制作上的逐渐改进和讲究,如特别熬制的 " 红油 ",精心烹制的脆哨,嫩生生的绿豆芽和专门的鸡蛋面等等,使得肠旺面的消费群体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些追求时髦的高富帅、白富美们一拨拨地赶来品尝,他们的老爸老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前脚跟后脚地光顾有肠旺面卖的馆子,不惜以身试 " 面 ",终于大块朵颐,成了这种面条的忠实 " 吃货 "。

有趣的是,肠旺面须加绿豆芽也有一段来历 :

最初 , 有些顾客觉得这肠旺面里加上点绿豆芽,特别爽口,便往往让店里的员工帮忙去买点绿豆芽煮了加上。后来,要求加绿豆芽的人多了,一个在铜匠街(今喷水池附近的大同街)卖肠旺面的傅姓老板(或老板娘)带了个头,把这绿豆芽的事揽了下来,当成了肠旺面必添加原料之一。其他各家一看,便也相继跟上,肠旺面里加绿豆芽就这样风行开了。

随着肠旺面影响的日益扩大,不仅小街陋巷的面馆粉店在卖肠旺面,城内一些上了 " 星级 " 的酒楼饭店,也陆续把肠旺面作为一道特色食品推出,以吸引更多的客人——就像今天我们在饭局的最后,店家会端出一大盆酸汤面一样 ……

据说,乔布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本来是一种水果的苹果,变成了不是水果的 " 苹果 ",且风靡全球。同理,贵阳人的了不起也在于把一堆上不得台面的猪下水,变成了一种迷倒千万人的风味小吃,成了外地人到贵阳必须一尝的地方特色食品、" 舌尖上的贵阳 " 的招牌——即使在时尚引领口味的当下,在忽而东北菜,忽而潮州菜的今天,唯肠旺面雄风不倒,闷声发大财。

来源 黔中书

作者 郭千里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阳 贵州 阳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