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袖冲得不够好,还需加强练习。"2021 年 12 月 28 日下午,在兰州文理学院艺术职业学院排练厅里,省、市两级政协委员张小琴正在指导秦腔、陇剧专业表演方向的本科生学习秦腔剧目《劈棺惊梦》。
《劈棺惊梦》是根据我国古代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里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改写而成,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张小琴委员说:" 这是一折非常见演员功力的戏,要求‘唱做并重’,而且技巧较强。在学生时期进行排演,可以为孩子们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水袖功夫会使她们终身受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排演中,张小琴委员对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动作,甚至表情都不放过,一一悉心指导,并亲自演示高桌吊腰这一技巧。
2007 年,张小琴委员正是凭借此剧中田氏一角的精湛表演摘得了第 23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中国戏曲界最高奖项。但是梅花绽放的时候,戏曲却逐渐走入了 " 寒冬 "。张小琴委员说,由于戏曲院团体制改革,一批艺术领域日臻成熟、大放光彩并处于黄金时期的演员却从演出一线退出了,排戏遇到了凑不齐演员的尴尬境地,严重影响了院团演出质量。面对这种状况,她表示,培养戏曲人才迫在眉睫,必须保证戏曲事业后继有人。
2020 年后,当年在舞台上英姿飒爽、神采飞扬,主攻正旦、刀马旦的秦腔名角张小琴,也告别了演出一线,转而投身戏曲传承工作,成为了兰州文理学院艺术职业学院的一名戏曲表演方向老师。她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将毕生表演所得全部传授给热爱戏曲的孩子们,为保留这门古老的西北传统艺术火种尽绵薄之力。
当看到魂牵梦绕 30 多年的舞台一步步走向衰落,张小琴委员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惶恐和忧虑。她说,秦腔艺术作为深植于西北人民血液里的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也是一方百姓的精神食粮。从某种意义上讲,秦腔既是西北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更是西北人性格的集中体现。担任政协委员后,张小琴的目光放得远,不再满足靠一己之力、手把手教进行戏曲教学,而是从戏曲人才的长远发展和建立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系统思考我省戏曲人才培养和行业整体发展方面的问题,并在几年间坚持不懈地围绕戏曲传承这一主题,提出了相关提案。如今,张小琴委员的许多提案都得到了落实,提案中的对策建议有力推动了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地方戏曲普及、戏曲进课堂等工作的开展。
"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2021 年 12 月 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党的嘱托,是人民的期待。张小琴委员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深有感触,她说,梅花奖于她而言早已成过往,如今要在三尺讲台这个更广阔的舞台上,把 " 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 的文艺创作理念传递给年轻一代的戏曲学子,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繁荣传统戏曲文化,滋养人民群众精神生活。
人物简介:张小琴是甘肃省和兰州市两级政协委员,现任兰州文理学院教授。她从事秦腔表演艺术三十多年,主攻正旦、刀马旦。国家一级演员、曾获第 23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戏曲八骏;兰州市 " 金城文化名家 "、兰州市首批 " 首席专家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兰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被授予甘肃省首届 " 德艺双馨 " 文艺工作者称号、兰州市 " 三八 " 红旗手。
饰演的代表剧目有《唐太宗嫁女》、《窦娥冤》、《黎秀芳》、《曹操与杨修》、《秦女将军》、《清风亭》、《杀狗劝妻》、《劈棺惊梦》、《打神告庙》、《双罗衫》等。曾随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赴香港演出;随兰州市委宣传部、兰州市文旅局赴意大利、德国进行文化推介演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谯喜龙 文 / 图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