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二地支配属 " 寅 ",故一天十二时辰中之 " 寅时 ",即清晨三点至五点又称 " 虎时 "。甘肃陇东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中期,已有先民在这里刀耕火种,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河,积淀了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也传承了许多以虎为标的图腾崇拜和文化习俗。
(网络图片)
在陇东民间传统文化中,虎是百兽之王,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有着避邪禳灾、惩恶扬善、送吉纳福的寓意。特别是在农耕时代,虎处于食物链顶端,体形庞大,凶猛异常,人们为了猎取食物而对其赋予某种 " 神力 ",将其当作崇拜或者祈求的对象,希望借虎的威武和庄严来镇宅辟邪,保佑一方平安。日常生活中,为了表达对虎的崇尚、敬畏和喜爱之情,陇东人喜欢以虎石雕作为镇庄兽、守墓石,常把虎的头像雕刻或镶嵌在照壁、门环、铜锁、屋脊,彩旗之上,这些老虎造型蹲卧在一窑、一庄、一村或一户的重关险要或风水宝地,或双眼怒睁、方口仰张,或调皮乖萌、憨态可掬,在星月流转中护佑着一方平安、承载着一方希冀。人们认为 " 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 ",既是神兽,也是义兽,从而将其视为儿童的保护神,让孩子出生后穿虎头鞋、虎头肚兜,戴虎头帽、虎项圈、虎头暖袖,睡虎头枕,披虎斗篷、盖虎被,虎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威武又笨拙可爱,其目的在于趋吉避邪,吉祥平安,希冀孩子健康、强壮、勇敢。在陇东,农历三月三家家都要为小孩戴用桃木削成的老虎棒槌,向虎讨吉利,求平安。端午节期间,民间还盛行大人戴艾虎,用雄黄酒在小孩子前额画一个 " 王 " 字,并用五色线扎成虎形的香包,给小孩子戴上,以示驱五毒 ( 蝎、蛇、蟾、蜈蚣、壁虎 ) 。同时,还要给孩子们做布老虎,借虎辟邪。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以及子母虎、枕头虎等等,布老虎的造型往往头大、眼大、嘴大、身小,以此来突出老虎勇猛威严的神态,同时比例失调的虎造型又可以显示出孩子般的天真和稚气,很讨孩子们喜欢。靠近陕西关中的正宁南塬农村至今还流行着 " 送布老虎 " 的育儿风俗和 " 挂老虎馍 " 的婚俗。" 送布老虎 " 是指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 挂老虎馍 " 是指新媳妇娶进婆家后,第一次进门时,婆家人要把一对蒸好的老虎形状的馍,用红绳拴在一起,挂在新媳妇的脖子上。进入洞房后,新媳妇要把馍馍拿下来,和新郎官一起分食,表示两人在约会。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一对馍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馍的头上有一个黄色的 " 王 " 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馍的额中有一对红色的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馍底还画有一只红色的小老虎,表示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网络图片)
虎对陇东人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人们相信虎有可以主宰人间祸福的力量,虎能肩负起维护公平正义的责任,能担得起消灾求福的重托。于是,虎的形象、性格及精神状态便成为民间剪纸、雕塑、绘画、刺绣的对象,还被用于各种礼仪庆典场合。陇东传统剪纸 " 镇宅虎 " 造型就是一只怒目圆睁的老虎向下俯冲的姿态,身旁配有水瓶,造型活泼生动,憨态可掬,寓意神兽祥瑞保平安,送福气,免灾祸。年画 " 神虎护人 " 则塑造了大小两只虎,大虎为母虎,虎首突出,造型逼真,刻画细致,表情似威严有力,又慈祥和煦,大虎身下护一小虎,小虎男阳特征明显,左右两边猴 ( 人 ) 捧桃,桃比喻女性,蕴含了繁衍之意。民间庆贺亲友新房落成、店铺开业多赠送《雄风盖世》《虎啸图》的刺绣和绘画作品,并配有 " 猛虎当堂坐,无灾又无祸 " 的对联,意喻生活美满、虎有生机。虎年出生的孩子,多取老虎、虎娃、虎妞、虎子等乳名,并佩戴 " 神虎赐福 " 长命锁或红项圈,意喻气势如虎、虎虎有生。每逢农历七月七、元宵节陇东妇女在制作 " 巧娃娃 "" 看灯子 " 虎面塑时,一般都要用 " 王 " 字纹来装饰虎头,还在虎的身部描绘出代表太阳和生命的十字纹,以表达虎所代表的精神和力量。陇东还有许多以虎命名的村名和地名,诸如:虎头沟、虎头湾,老虎台、老虎硷、老虎墚、卧虎坡等。至于以虎为地名、人名,继而演绎出的故事传说、趣闻逸事,更是数不胜数。
陇东民间的虎文化习俗植根于厚重苍凉的黄土高原,融合了农耕社会的结构特征,是普通民众原始心性的直观展现,流淌着质朴单纯、坦诚率真的生命气息,承载着陇东人民根植于内心的中华民族虎文化观。
师正伟
责任编辑丨王璇
值班主任丨郭俊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