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追梦团 2022-02-17
谁是张钰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在中国,有一个人,自号 " 钟山太史 ",为了璀璨的星空,奉献了整整一生。

他将自己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 " 中华 ",开创了中国人命名小行星的先河;他带领观测队拍摄了中国境内的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他一生两次与哈雷彗星相逢,开拓了借助天文学来研究历史年代问题的思路 ……

他叫张钰哲,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

2022 年是张钰哲先生诞辰 120 周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

他,第一个发现小行星的中国人

1902 年 2 月 16 日,张钰哲出生在福建闽侯,自幼丧父,家境贫苦。

与天文的缘分,早在幼年就已结下。1910 年,8 岁的张钰哲亲眼目睹了哈雷彗星在夜空中留下璀璨的轨迹,从此 " 浩瀚的宇宙 " 犹如种子般扎根在他的心中。1919 年,张钰哲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1923 年赴美求学,先后在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和康奈尔大学建筑系学习。但出于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张钰哲最终还是在 1925 年决定转入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学习。

△ 1910 年佘山天文台拍摄的哈雷彗星

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张钰哲进入学校所属的叶凯士天文台开展天文观测和研究,师从美籍比利时裔天文学家樊比博(Van Biesbroeck)教授。1928 年 11 月 22 日,张钰哲使用 60 厘米的望远镜观测时,意外发现了一颗新的天体,随后连续多天对其持续观测,最终证实为一颗从未发现过的小行星。

自从 1801 年 1 月 1 日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谷神星现在归类为矮行星),这是第 1125 颗被发现的小行星,并且是首次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规定,小行星这种天体可以由发现者命名,张钰哲满怀深情地将它命名为 " 中华 "(China,国际编号 1125)。

他,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

在张钰哲发现 " 中华 " 小行星的 1928 年,中国也才刚刚成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并且正在筹划建设紫金山天文台。

△国立中央大学

1929 年秋,张钰哲获得博士学位后,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科技落后的祖国,受聘为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力学等课程,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培育人才。同时,他还被天文研究所聘任为特约研究员,参与天文科研工作。

△ 1930 年代刚建成时的紫金山天文台

作为一位天文学家,张钰哲也是中国天文科普事业的开拓者。任职中央大学期间,他为当时的《科学》杂志撰文《假天》,详细介绍了 " 假天仪 ",并呼吁建立 " 假天馆 ",以推动对民众的天文教育。假天仪、假天馆,是那个时代对天象仪、天文馆的称呼。这是中国最早详细介绍天文馆的文章。

△在临洮观测日全食期间的张钰哲(中)

​ 1941 年 1 月,张钰哲接任天文研究所所长。恰巧那一年 9 月 21 日会发生日全食,而且全食带主要在中国境内。张钰哲到任后立即制定观测计划,带领观测队从昆明出发,艰苦跋涉三千余公里,抵达甘肃临洮,成功拍摄到中国境内中国天文学家自己拍摄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部日全食彩色影片。这也是首次在我国境内利用现代天文仪器进行的日全食科学观测。

△ 1941 观测队拍摄的日食过程

1946 年, 张钰哲再次赴美进修。两年时间里,他跟随之前的导师樊比博教授,在恒星的观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1948 年他本该回国时,却因为国内经济崩溃,国民政府不再兑现回国路费而滞留美国。幸运的是,1948 年 5 月 21 日有一场日环食,最佳观测区在中国东部,张钰哲借机参加美国观测队,这才回到祖国。

他,自号 " 钟山太史 "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改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被任命为台长。在他的带领下,紫金山天文台先后发展了太阳、行星、射电天文、应用天文、人造卫星、天体物理、空间天文等众多学科方向,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位于南京边上的紫金山天文台

张钰哲还领导了全国天文学科的规划和建设,领导天文界同仁布局建设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南京天文仪器厂等科研机构。派出陈遵妫、李元两员强将,支持建设中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时至今日,这些机构百花齐放,给中国的天文事业带来朝气蓬勃的气象。

△张钰哲使用大台 60 厘米反射望远镜

1955 年 1 月 20 日,张钰哲和他的学生张家祥在紫金山天文台用 60 厘米反射望远镜,在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发现小行星,后来命名为 " 紫金山 1 号 "。1978 年,为了表达对张钰哲的敬意,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美籍华裔天文学家邵正元在哈佛大学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 "Chang"(张)。

1979 年,张钰哲以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的身份,带领上海天文台的叶叔华、南京大学的易照华等人远赴加拿大蒙特利尔,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及台湾的天文学会进行会谈,成功恢复中国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合法身份,中国天文学得以重返国际天文学大家庭,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基础。

△在昆明观测日环食

张钰哲在 78 岁高龄时,还亲赴青藏高原,甚至登上海拔 4800 米的昆仑山口,为中国的第一座毫米波天文观测站——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勘察选址。而在前往青藏高原前,他先来到了云南天文台,观测 1980 年 2 月 16 的日全食。这是他一生中第二次目睹日全食。

张钰哲业余爱好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他有一枚 " 钟山太史 " 图章,是专为自己而刻。在古代,掌管国家天文机构的官员常称为太史令,紫金山又名钟山。自号 " 钟山太史 " 的张钰哲,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奉献了整整一生。

1984 年,张钰哲辞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改任名誉台长。

他,一生两次与哈雷彗星相逢

张钰哲幼年时见到了哈雷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在夜空中闪耀,令他触目难忘。即使年近八旬,张钰哲仍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彗星。

△ 1986 年,张钰哲与回归的哈雷彗星重逢

张钰哲在分析了中国历史上有关哈雷彗星的记录后,提出解决武王伐纣年代悬案的一个思路:《淮南子 · 兵略训》有载:" 武王伐纣,…… 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如果武王伐纣时出现的那颗彗星就是哈雷彗星,那么通过对哈雷彗星历史轨道的计算,就可以确定武王伐纣的年代,他考证后认为很可能是在公元前 1057 年至前 1056 年。虽然后续的天文研究认为武王伐纣时的那颗彗星并非哈雷彗星,但他的这项研究开拓了借助天文学来研究历史年代问题的思路,天文学与历史学就这样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1982 年,张钰哲出版专著《哈雷彗星今昔》。

哈雷彗星是一颗绕日公转的周期性彗星,周期大约 76 年,寿命较长的人一生中也许有机会见到它两次。1985 年 11 月,哈雷彗星再次闯入来了张钰哲的工作和生活。然而,此时张钰哲已经 83 岁高龄。

△ 1984 年紫金山天文台建成 50 周年合影

这一次的回归,哈雷彗星变老了一点,略显一丝黯淡,但在张钰哲眼里还是那个亲切的老朋友。张钰哲也变老了一点,从稚气未脱的孩童,变成了霜雪满头的老叟,但那双好奇的眼睛依然闪亮,哈雷彗星一定还认得他。

这一次的相视重逢,也是挥手永别。1986 年 7 月 21 日,哲翁停止了一生的求索,享年 84 岁。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储希豪 胡玉梅 阿里亚

视频 | 现代快报 + 记者 储希豪

图片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提供

(编辑 王鹏)

相关标签

张钰 求学 芝加哥大学 研究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