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上,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胡安 · 安东尼奥 · 萨马兰奇收到的礼物 " 唐娃娃 "" 出生 " 在贵州。作为冬奥会伴手礼,1000 多个 " 唐娃娃 " 还被送进北京冬奥村运动员公寓、媒体中心、非遗展示区等场地。
英姿飒爽的穆桂英,神采飞扬的花木兰,雍容华贵的杨贵妃,神通百变的美猴王——这次亮相冬奥的四款 " 唐娃娃 " 是非遗文创产品,生产自贵州 " 兵支书 " 罗应和组织社区创办的企业。
亮相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四款 " 唐娃娃 "
说起唐娃娃,罗应和喜上眉梢,他说:" 很荣幸,我们的‘唐娃娃’能亮相冬奥。唐娃娃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绢人,我们一定继续努力,把这个非遗文化好好传承下去。" 目前,因为冬奥会 " 火出圈 " 的四款 " 唐娃娃 " 供不应求,车间正在准备启动生产。
捻丝编花、手绘妆容、盘发 …… 做工巧妙精致,造型栩栩如生的 " 唐娃娃 " 全部靠手工制作而成。亮相冬奥会的四款 " 唐娃娃 " 采用京剧扮相,集中代表了中国文化,虽然只有 9 寸大,但所穿衣服甚至纹样均是京剧剧装的原样缩小版。
" 它们是‘唐娃娃’,更是我们社区的‘金娃娃’。" 罗应和所在的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制作 " 唐娃娃 " 解决了社区 70 多位妇女就业问题,她们每月最高可拿到 6000 元收入。
" 兵支书 " 罗应和
北京传统手工艺如何结缘贵州?要从 " 兵支书 " 罗应和的致富经说起。
老百姓从土地贫瘠的大山里搬出来,如何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要让大家有事干,有稳定收入。" 作为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罗应和深知发展产业才是长远之计。
从部队退役后曾在 " 商海 " 打拼的罗应和,磨练出了活泛的 " 商业思维 "。一次调研中,他发现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中有北京 " 唐人坊 " 开设的唐娃娃制作研学班,眼前一亮," 这个我们也可以做 "。新民社区的搬迁群众中有苗族、布依族等 12 个少数民族妇女,她们恰好精于手工技艺。" 把‘唐娃娃’生产车间建到我们社区来。" 罗应和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退役后的罗应和一直保持着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他立即行动,和北京 " 唐人坊 " 取得联系后,双方一拍即合—— " 唐娃娃 " 生产车间落户新民社区。
新民社区正好有 8 个学生在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上学,她们被派往北京 " 唐人坊 " 总部学习了半年。半年后,这些生产车间的骨干力量,带着社区妇女一起开始制作 " 唐娃娃 "。
贵州少数民族特色 " 唐娃娃 "
" 大唐系列、清宫系列、四大美女系列 …… 我们都制作过。" 社区居民隆元碧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还能通过手艺,养活自己养活家。
" 传统的刺绣、蜡染都是我们的宝贝,要让它们在‘唐娃娃’身上‘活’起来。" 罗应和说,社区生产车间里的 " 唐娃娃 " 融合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上市后很受欢迎,订单最多时有 100 万元。在罗应和的带领下,搬迁群众独特的 " 指尖技艺 " 变成了 " 指尖经济 "。
除了 " 唐娃娃 ",罗应和还带领社区组建了服装生产车间,车间制衣人员最高月收入过万元。从代工生产到创立品牌,车间目前已有 30 条生产线,带动 300 余人就业,年产值上亿元。
社区共有搬迁户 1398 户 5875 人,来自全县十个乡镇的搬迁群众。罗应和给自己立下军令状——消除社区 " 零就业 " 问题。他带领社区 " 两委 " 争取上级支持,开办 " 移民技术技能培训学校 "。目前,社区共开展培训上百期,覆盖 5000 余人次,成功就业人数超过千人。
搬迁 5 年多来,通过建立 " 唐娃娃 " 生产车间、服装品牌、培训学校等平台,新民社区全部消除 " 零就业 " 家庭,搬迁群众就业 3000 余人,户均就业率达到 2 人以上,群众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4800 余元,是搬迁前的 3 倍。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 "" 全国‘十三五’最美搬迁社区 " 成为新民社区闪亮的名片。罗应和也先后获得 "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 等荣誉。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贵州造的 " 唐娃娃 " 在冬奥会上 " 火出圈 " 的背后,是一位 " 兵支书 " 敢想敢拼,带领一方百姓 " 闯 " 出一片新天地的热血故事!
来源 天眼新闻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