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实验艺术性的 "05 后 " 小艺术家群展又来了,一年一度的小燕巢学员作品展于 2 月 20 日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巢 · 美术馆回归。
今年的展览以 " 弯的 FOUR" 为主题,共 260 位学生 800 余件作品,包含更具冲击力的大型艺术装置、科技感与互动性兼具的实验性艺术作品,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观展。人们不仅惊叹于深圳 "05 后 " 的艺术脑洞,还被突破传统艺术教育路径的全新模式所折服。据了解,该展览将持续至 3 月 31 日结束。
▲展览现场
数百人集体创作大型作品
步入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还没抵达巢 · 美术馆,走廊的墙壁上就出现了一溜儿形态各异的漫画人物,神态姿势不尽相同,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打卡。
▲自画像
这是本次参展 260 位小艺术家的自画像,铺满了几十米长的墙壁,一眼望去颇为震撼。" 这是年度小燕巢学员作品展举办以来参展人数最多的一次。" 小燕画院 · 巢院长卓铭达告诉记者。
很多孩子说,宅家网课让他们渴望更多地与人交流,与社会沟通。疫情过后,他们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 " 巢 " 创作。
据了解,本次展览的作品来自小燕巢 260 位学生,他们全都是 "05 后 " 生人,最小 4 岁,最大 15 岁。800 余件作品类型涵盖电影动画、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视觉艺术、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多元化内容。
▲红砖文化建筑群
由于参展人数众多,涌现出许多集体创作的大型作品。例如,60 位小艺术家共同创作的红砖文化建筑群,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界主流之外,探索如何从一块小砖开始,回到建筑的本质,用传统工艺和低碳环保表达自己的态度。100 位小艺术家集体创作的逐帧动画作品《闪动的影像》,分为 " 场景 "" 熟悉的人 "" 人群 " 三个单元,把来自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 100 个创作者串联在一起,每个人用一帧动画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展览海报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参展的许多作品都格外注重互动性。展厅门口的巨大彩绘地板,就是 60 多位小艺术家在 200 块木地板上用画笔共同创作的故事。除了观赏之外,观众还可以在上面行走,进行互动交流。" 互动性和社会性,是此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特点。" 基础工作室负责人马艳表示,这也是后疫情时代人们心理需求在艺术上的一个反映。
挑战传统艺术聚焦实验性
与往届相比,今年的 " 小燕巢学员作品展 " 充满了鲜明的实验主义倾向,许多参展作品都是课题制教学的成果。
展览现场,50 位小艺术家共同完成的人体装置《守望者》格外吸引眼球。这组作品把工业流水线生产的树脂头模一一拆解,通过热熔胶重新塑形,再结合发光原理,透露出未来主义的意味,也折射了赛博朋克等流行文化符号。" 这是围绕造型能力进行的课题训练,但创作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艺术教学方式,没有把科学严谨的塑形放在第一位,更多聚焦于实验性。" 纯艺工作室负责人梁隽葳解释说。
▲展览现场
平面设计工作室负责人段静怡指导的几个课题,最能体现这种实验性。大型装置《旧物拼贴 - 秩序与规则》将现成品拆解、打散,重新以一种新的平面秩序组合。《尺规作图》用直尺和圆规,对汉字进行解析、变形、再创作。《真实与真相》更是直接挑战传统绘画在白纸或白布上作画的方式,在木头上画木头,用 " 油画拓印 " 的方式进行全新的艺术创作。
还有集体创作的大型装置《遗落的城市》,出自卓铭达所负责的实验艺术工作室。" 这是一个偏立体空间的实验性创作,利用竖条的概念和关系,营造出一种从未想象过的空间延展,最后变成一个场景组合。" 卓铭达表示," 这次展览证明,许多以往被认为是‘超纲’的艺术课题,深圳的‘ 05 后’孩子消化得很好,作品完成度非常高。"
▲参展者与嘉宾合影
美术教育就只能坐在画板前画画吗?小燕画院创始人董建国告诉记者," 这次展览让人们看到,艺术教育没有边界,未来小燕画院 · 巢会不断尝试新的、实验性的课程,变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艺术舞台。"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