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春寒料峭,国家体育馆 " 冰之帆 " 内,工作人员却忙得热火朝天。他们正在进行场馆转换的收尾工作。场馆内,各处形象景观上的 " 雪容融 " 替代了 " 冰墩墩 ",招手迎接着即将到来的冬残奥运动员们。
记者在 25 日的探访中看到," 冰之帆 " 内除了吉祥物、会徽、体育图标等正在更替为冬残奥的形象景观之外,各种无障碍设施细节满满,彰显人文关怀。
在媒体混采区,设立在媒体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挡板由此前的 1.2 米降至 0.6 米;从运动员赛时更衣室到冰场的通道内,新铺设的仿冰板覆盖了此前的橡胶地板;在运动员席和运动员 " 受罚席 ",席位的前板墙则更换为了透明板墙。
国家体育馆场馆运行团队媒体副主任潘忠明说,这些细节的变更都是在践行 " 以运动员为中心 " 的理念。参加残奥冰球项目的运动员大多下肢残疾,需要使用轮椅冰橇,而使用轮椅冰橇时的视角和行动能力是不同的,在场馆转换中都要充分考虑到。
潘忠明介绍,在比赛中,考虑到残奥冰球运动员使用的是一端呈齿状的球杆,这对于冰面更易造成磨损,因此相比冬奥会时的冰面,现在的冰面增厚约 1 厘米,达到大约 5 厘米。
此外,在其他残奥运动员活动的区域,不少设施可以说是 " 量身定制 "。比如专门辟出一个轮椅假肢维修站,以备不时之需;在运动员热身区,将脚蹬自行车换为手摇健身器;在运动员更衣室的淋浴间,新增一个花洒底座,让运动员触手可及。
为了满足部分观众或媒体记者的无障碍需求,国家体育馆在观众看台席、媒体看台席均设有无障碍座位,并且留有轮椅停放的足够空间,残疾人士顺着无障碍坡道就能顺利抵达。
作为曾承担过轮椅篮球比赛的场馆,国家体育馆已积累了大量无障碍服务经验。随着这次冬残奥会设施的更新,这里已经完全准备好为北京冬残奥会冰球运动员及相关人士带来无碍而有爱的体验。
编辑丨孙悦
责任编辑丨张亚君
值班主任丨韩彤
来源丨新华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