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夏季移栽的葱,随着多次培土,经过几个月的生长,腰身比大拇指还要粗,不但葱白长,而且肥嫩、光滑,宛若小孩子的肤色。时光沉淀下来,葱白辣中带甜,清香扑鼻。
这时的大葱,茁壮,葳蕤,腰身挺立,墨绿一片,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有序,有一种内在的气势。
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农人会把大葱从土里刨出。从葱行的一侧,先小心翼翼地把培土刨开,再用铁叉掘或用抓钩轻轻刨,再轻轻地往上提。稍不注意,就会把葱弄断。破了相的葱,是卖不上好价钱的。
葱刨下来之后,要用手轻轻拍打,把大葱身上的泥土打掉,把黄叶掐去,还要按照长短、粗细分类捆成捆儿,放在阳光下晾晒。晚秋浅冬的阳光,有一种温暖感。晒上半天,翻上一二遍,大葱的清香味道便会弥漫开来。
韭、葵、菘、芥、葱,均是我国古老的蔬菜。上古时代,山戎人会种大葱和胡豆,曾把大葱当作礼物送给周天子。新年岁首,虔诚的人们,要报祭天地众神、祖先恩德,祈求丰年,周代祭祀用品中,便有大葱。
现代农业,将葱分成四大类,有普通大葱、分葱、胡葱、楼葱。仅普通葱类,又分长葱、短葱,另外分出老葱、青葱、大葱、小葱、胡葱、山葱、羊角葱、地羊角葱等,各有各的番号,各有各的渊源。
北方大葱高大,叶片为圆管状,中空,向顶端渐狭,葱白味甜;南方小葱颜色青翠,外直中空,上部为青色葱叶,下部为葱白。
" 指剥春葱腕似雪 "" 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犹忆分瓜深意 ",古人喜欢用小葱形容女子的手指。" 指如削葱根 ",本出自《孔雀东南飞》,但后代的文人骚客,描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又溢满生活气息的,无能出其右者。
" 茎长而粗,葱白肥大脆嫩,辣味淡,稍有清甜之味。" 古人评葱:虽八珍之奇,五味之异,非葱莫能达其美。葱性温味辛,不仅能调和众料,去腥解膻增香,而且能防治疫病。
神农氏发现葱味道浓厚,食后多时回味悠长,之后菜肴多用葱来调和食材的味道,故葱有 " 和事草 " 的雅号。
古人认为,葱有辛辣气味,趋吉避凶,百毒不侵,且与 " 冲 " 谐音,可冲邪煞、求吉祥。
孔子说,不食不时,顺时而食。《庄子》有 " 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脏 " 之说,南京人有 " 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 " 的谚语。" 大葱蘸甜酱,越吃身越壮。" 每年农历六月初十晚,人们采摘新鲜大葱,去除其绿叶,截取葱白,给小儿食之,认为小儿 " 食葱聪明 "。
直到现在,山东、河南一带的婚聘礼品,有布葱、摆葱的习俗,表达的是最真心的祝福,是远古祭祀祈福的余响。葱与 " 聪 " 谐音,意娶聪明贤惠之妻;葱与 " 从 " 谐音,意从一而终,厮守一生;葱头白,葱叶青,意祝愿清清白白、白头到老。还有一种说法,葱音通 " 宠 ",意思是宠你到白头。
民以食为天。饮食男女的尘世生活,总是离不开葱。葱段、葱叶、葱白、葱花、葱泥、葱油,各有各的滋味。名贵者,葱爆海参、葱爆羊肉、京酱肉丝、葱油鱼等,令人大快朵颐。家常者,葱炒鸡蛋、葱炒豆腐、葱油丝瓜、葱油茄子之类,让人胃口大开。小葱拌豆腐、拌香椿,口味清淡、清心解腻;葱丝拌鸡丝,葱拌肚丝、葱丝拌猪头肉,毫不逊色,能勾起不少馋虫。
即便是葱花,也大有用武之地。在炒菜前,将葱花放到油中煸炒,俗称 " 炝锅 ",炝锅面为我所爱。酸辣汤、全羊汤和多种咸汤之类,加点葱花撒在上面,既好看又增香。更不用说葱油饼之属,味道香郁,不辜负 " 葱伴侣 " 的名头。
宋代朱熹到女儿家做客。女儿家贫,用一锅葱汤招待了他。女婿为此深感愧疚,朱熹当即吟诗安慰道:"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饮时。"
他懂得,如果生活缺少葱花的点缀,那是大煞风景的。
来源 黔中书
作者 任崇喜
编辑 段筠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编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