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2-03-01
长征史诗的“副歌”——长篇小说《乌江引》京穗两地同步首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 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这是毛泽东对红军无线电情报部门——中革军委二局的高度评价。3 月 1 日," 密码破译中的青春长征——《乌江引》新书首发式 " 在北京、广州两地同步举行。该书以军委二局为历史原型,呈现了长征史诗的另一个传奇。

1934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经过两年、八省、两万里行程的战略大转移,红军三大主力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是不可战胜的。这一震撼全球的伟大壮举,被学者称为 " 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 "。

长篇小说《乌江引》呈现的是长征史诗的另一个传奇,一支鲜为人知的秘密力量,这便是以 " 破译三杰 " 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为破译主力的中革军委二局。他们利用早期无线通讯技术侦收的敌台信号,几乎成功破译了国民党军的所有密码情报,为红军一次又一次突破重围、绝处逢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乌江引》以这段历史为背景,以大量解密档案及 " 破译三杰 " 后人提供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在客观史实基础上甫以文学想象。全书主体故事发生在红军主力 1935 年 1 月初突破乌江、3 月底南渡乌江之间,其间有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和四渡赤水等大事件,这也是长征途中最为关键、最有戏剧性的辉煌乐章。

该书作者庞贝介绍,这部小说分 " 速写 " 和 " 侧影 " 两部分,前者是军委二局匿名者的战地笔记,后者是今人对这段秘史的艰难寻访。小说用这种虚实相间的复调笔法再现历史,巧妙勾连起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整个二十世纪革命史。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书名《乌江引》的一种解释是," 引 " 字本身就有 " 弓 " 字的象形,弓有弓背和弓弦。红军主力南渡乌江之后又折道云南,北渡金沙江,走的是 " 弓背路 "(曲线)。因此," 引 " 字首先是长征路线图的形象呈现。

同时," 引 " 字也有某种美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果说红军指战员的浴血奋战是长征史诗的主调,那么,军委二局的情报破译战就是这个辉煌传奇的副调。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琴艺术中," 引 " 即是泛音和副调的意思。因此,《乌江引》某种意义上也有长征史诗的 " 副歌 " 的含义。

新书首发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作协创联部、广东省作协、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花城出版社承办。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相关标签

长征 文学 广州 抗日战争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