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3 日,深圳第 23 次全国爱耳日义诊活动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举行。现场记者获悉,活动通过线上 " 云直播 " 开展关于听力筛查与康复有关讲座,线下为市民免费义诊的方式,让市民学习预防听力损伤有关知识。
本次活动主题为 " 关注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 ",由市残联、市二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联合举办。" 除了先天性听障问题,噪音污染,还有青少年经常戴耳机、耳塞等不正确用耳行为是目前造成听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市二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董洪松介绍道。听力下降会影响患者与他人交流,时间长了会让患者性格孤僻,听觉反应迟钝,大脑思维缓慢,影响中枢神经整体平衡发育,听力愈加迟钝,言语表达能力急剧下降,严重者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对于儿童,听力下降会延误儿童的言语智力发育,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如何预防听力损失、正确用耳成为关键。
▲ 3 月 3 日 " 爱耳日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正在为市民进行义诊。
活动当天,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市二医院门诊大厅设置专家现场义诊、知识摊位宣传等,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问诊。市妇幼保健院听力筛查诊治中心主任梁纯在线上做 " 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 主题讲座,市民在线上收听相关讲座时,可直接就听力筛查与康复相关问题进行咨询。同时,2 月 28 日 -3 月 11 日期间,市残联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将持续进行爱耳护耳知识系列宣讲。
据悉,市残联多措并举不断为听障人士提高服务水平。根据出台的《深圳市残疾人少年康复救助服务办法》,市残联在科学评估听障人士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为每一位听障儿童给予人工耳蜗植入补贴 15 万元,并向已安装耳蜗的听障人士提供人工耳蜗处理器升级补贴 7 万元,努力实现人工耳蜗、助听器应配尽配。2021 年,市残联与深圳市儿童医院、山东滨州医学院探索实施深圳市 " 医教康 " 一体化家庭康复服务示范项目,编制《学龄前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指导手册》《听障者居家康复服务指南》,出台国家团体标准《听障儿童及老人居家康复指南》,将居家康复项目的先进模式推广至 60 岁以上听障老人群体。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尹葵表示:" 在听障残疾预防与康复领域,市残联将加强与医疗、高校等社会资源的链接,不断提高残疾预防和残疾康复的科学性、专业性。"
这些日常护耳小贴士,你 get 到了吗?
1. 乘坐公交时避免长时间听耳机
乘坐公交工具等嘈杂环境中,很多人会不由自主调高手机耳机音量盖过噪音,长此以往会对听力造成严重损害。如每天使用耳机 2 小时,使用时声音超过 60 分贝,持续 3 个月就可能导致听力下降。专家建议,连续使用耳机不要超过 60 分钟,最好用耳罩式耳机,而不用插入式耳机。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避免音量过大。
2. 避免长时间 " 煲电话粥
频频接听或长时间接听电话,是损失听力的一个有害途径。专家建议,打手机应长话短说,一次最好不要超过 3 分钟,此外,免提对耳朵伤害最小。
3. 勿用硬物掏耳朵
耳道内有少许耵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吃饭、说话时可自动将其排出。有人习惯掏耳朵,反而容易让细菌进入耳道,增加感染的可能性。经常用硬物掏耳朵,容易碰伤耳道,还可能弄伤鼓膜。
4. 避免经常 " 泡吧 "、去 KTV
研究表明,37% 的听力残疾与噪声损害密切相关,噪音会缓慢损伤人的听力。应尽量控制去酒吧、KTV 等音量较大娱乐场所的次数和时间。特别提醒:感冒或过于疲劳的人群尽量不要去噪声较大的场合,此时免疫力弱,如果再遭到高分贝噪音袭击,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
5. 避免身体过度疲倦、压力过大、长期负面情绪
耳朵是最敏感的器官,情绪高度紧张时,血管收缩导致缺血缺氧,发生耳聋。精神压力过大、生活作息不规律可能会产生耳鸣,出现 " 嗡嗡 " 声,长期以往则会出现突发性耳鸣。
6. 避免用力擤鼻涕、吸鼻涕
医生表示,用力擤鼻涕,鼻涕从气道跑到别的地方,直接使耳内压力改变,可能会将部分鼻涕挤入鼻窦引起鼻窦炎,也可能会使鼻涕挤入泪管引起眼结膜感染,甚至挤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深圳晚报见习记者 涂世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