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2-03-03
深晚报道|默契“大白”们防护有奇招 封控区内有规范有智慧更有温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深圳近几日都是风和日丽,暖暖的天气带给了大家暖暖的心情。在福田区沙头街道上沙区的封控区内,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忙忙碌碌,很少言语,都在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这些 " 大白 " 看起来不太一样,仔细瞧好像又都一样。不一样的是,大家都有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工作方法;而一样的是,大家都有着同样的目标、同样的温情。这种拧成一股绳的力量,将成为我们战胜疫情的巨大能量。

严格执行各项标准流程

脱防护服要分两个区

3 月 3 日午间,上沙小学的足球场上熙熙攘攘,有数百名穿着隔离衣的医护人员在这里午餐。这里是临时设立的医护人员休整区,执行完任务的医护人员会换上隔离衣来到这里进行简单的休整并保持待命状态,准备迎接下一个任务。

新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公卫医师陈昌畅刚刚休整完,准备穿戴好防护服设备前往上沙村执行采样任务。" 穿防护服有一套严格的流程标准,必须按步骤来才能保证安全。" 首先,要选择一号合适自己尺码的防护服,在穿好防护服后,再戴上头套、口罩、鞋套等,最后再戴上防护服的帽子和隔离面罩。

" 其实在防护方面,有很多地方都是双重保护,例如防护服本身带有帽子,但我们会在里面加一个头套,手套也会戴 2~3 个,我们所穿的防护服也都是带鞋套的,但我们还是会再穿一层。" 陈昌畅说,虽然防护服的材料并没有那么 " 脆弱 ",但他们在工作中要走的路太多,还要跑上跑下地爬楼梯,鞋套太容易被磨破了。一旦在封控区内发现防护服任何一个地方破损,必须立刻去指定区域更换,不然就会有感染风险。" 我们都不希望多浪费哪怕一套防护服,只能尽量在穿戴阶段做好充足的准备和预判。" 陈昌畅说。

防护服穿得 " 有讲究 ",脱得更 " 有讲究 "。3 月 3 日下午,志愿者小刘结束了一个班次的工作,准备回宿舍休息休息。在走出封控区围挡后,他来到了一片充满酒精味的区域,准备脱掉防护服。脱防护服的区域分为两个区:一脱区和二脱区。刚走到一脱区,小刘的伙伴就拿着酒精消毒液对小刘喷了个遍,随后帮助小刘脱掉面屏、鞋套、防护服,及外层的手套。在这个过程中,每脱掉一个防护设备,都要对手部进行消毒,再进行下一个环节。

随后,小刘来到二脱区,在对手部进行充分消毒后,摘掉自己的头套,随后再消毒,摘掉口罩,丢弃到医用垃圾桶内后,戴上新的口罩,就完成了脱防护服的全套流程。

负责指导工作人员脱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告诉深晚记者,脱防护服严格分区进行,是因为每个防护设备的受污染程度不一样,每个步骤间都要喷酒精消毒液也是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感染。

小工具派上大用场

医护人员有秒睡技能

关于防护设备的穿戴," 大白 " 们都有自己的小窍门。在穿戴防护服的区域,随处可见透明胶带和剪刀。" 不要小看这平平无奇的透明胶带,它能派上大用场!" 梅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主治医师严媚对深晚记者说,采样时需要频繁更换手套,在脱掉外层手套时,内层手套很容易滑落,这样一来,手就暴露在污染区了。为此,医护人员想出了绝招:在戴好内层手套后,将防护服的袖子扎进手套里,再用透明胶带缠上,再戴上第二层、第三层手套。

然而,胶带的用武之地还有很多,外层鞋套穿久了容易脱落,大家会在脚踝处缠一圈胶带,这样就能十分牢固;防护服帽子过大时,也可用胶带来固定位置 …… 关于如何缠胶带,也是有窍门的。在缠完之后,大家会在末端折一个小角,这样在脱的时候就会更加方便。

塑料袋同样很受 " 大白 " 钟爱。" 在出发前,我们需要准备好采样管、棉拭子、笔等物品,还要准备好酒精随时消毒,把不同类别的工具装在不同的塑料袋里,方便取用,也避免交叉感染。" 福田区第二人民医院护士赖岸说。

" 执行采样任务时,为了方便联络,我们都会带上手机,但手机无法彻底消毒,只能装在塑料袋里带进去,隔着塑料袋也可以使用。" 严媚说,她还发掘了塑料袋的新功能," 现在天气热,穿一天防护服下来全身都湿透了,我会把塑料袋垫在衣服和皮肤之间,这样就不会着凉了。" 这个季节昼夜温差大,脱掉防护服后有时会冷,赖岸也会将塑料袋盖在腿上用来御寒。

除了这些小窍门外,医护人员还有更大的技能——秒睡。每天午饭后,大家通常会小憩一会儿,虽然街道为大家准备了临时休息的小房间,但也有不少人选择 " 席地而睡 ",一名医护人员告诉深晚记者,他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待命状态," 不想睡太沉了,怕脑袋迷糊。" 于是,在上沙小学足球场上能看到医护人员的各种睡姿,有的直接躺在地上,有的半躺在装物资的箱子上,有的趴桌子上,有的直接坐着就睡着了。" 对我们来说环境不是问题,怎么样都能秒睡,可能是因为太累了吧。" 赖岸说。

" 大白 " 们有奇妙默契

封控区内有温情

在封控区内,虽然大家都穿着防护服,但擦肩而过的,通常是陌生人。深晚记者在封控区走访发现,即便是相互陌生的 " 大白 ",他们之间也都有着奇妙的默契。

在上沙东村的一条巷道上,一名 " 大白 " 正抬头张望,随后另一名 " 大白 " 便走上前去直接问道:" 你找哪一栋啊?" 严媚告诉深晚记者,由于上沙村地形较为复杂,大家通常都有过找不到路的经历,所以只要看到有人抬头张望,大家都知道是找不到路了,便会主动前去询问帮忙。

类似这样 " 大白 " 之间的默契还有很多。例如只要有人摊开双手,或是张开双臂,大家就都知道那个人需要消毒了,旁边的人会立刻用自己手中的酒精消毒液喷向对方需要的地方。" 走出封控区围挡,来到脱防护服的区域后,其他人会立刻帮忙喷酒精消毒液,看到有人扯不掉身上的胶带时,旁边的人也会主动用剪刀帮忙剪开。" 福田区第二人民医院一名医生告诉深晚记者," 这些事都是大家共同的默契,不需要过多言语,而这样的默契来自大家战胜疫情的共同愿望。" 这名医生说,虽然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单位,甚至互不相识,但每次看到大家都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迈进,她就觉得很感动。

能让人感动的,有时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有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志愿者小刘在上沙社区刚刚支援两天,对于如此强度的工作量,她还没有完全适应,但身边人给她的关怀和温暖,正转化成她继续战斗的力量来源。" 有一天在送餐时,我由于太久没有吃饭,又有点闷热,导致我头有点晕,旁边一个志愿者看到我状态不对,就来问我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当时我心里一下子一股暖流就涌上来了。" 小刘说,那名志愿者帮她把餐食送到了指定楼栋,并督促她快回去休息,在她走向出口时,对方还在后面喊 " 朋友,照顾好自己啊 ",她当时就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虽然我不知道他叫什么,甚至不知道他是哪个单位的,但我会一直记得他给我的鼓励和安慰,这份温情会鼓励我坚持到最后!"

深圳晚报记者 刘轶轩 编辑 方壮芳

相关标签

酒精 子和 志愿者 指导 深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