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2-03-04
深圳慈善口述史 | 壹基金落户深圳 全国首家民间发起的地方性公募基金会成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是李连杰 2007 年 4 月创立的创新型公益组织,2010 年 12 月 3 日,壹基金在深圳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为国内第一家民间发起成立的地方性公募基金会。2011 年 1 月,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举行揭牌仪式,宣布深圳壹基金正式成立。

壹基金注册原始基金为 5000 万元,发起机构为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老牛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北京万通公益基金会及万科公益基金会,每家发起机构出资 1000 万元。

口述人:马蔚华(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李 弘(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李弘:名人效应的公益初心在深圳落地生根

2007 年李连杰先生创办壹基金的时候,他想做的就是让更多人参与公益。他希望每一个人都好,每个人都关心他人,那么这个社会、国家才能更好。这个初心很符合现代社会治理理论,每一个人关心公共事务,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积累的社会资本越高,信任度越好,社会信任和融合度就越好。

2007 年,李连杰先生与中国红十字总会合作设立 " 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 ",以独立运作的慈善计划和专案的形式在中国大陆开展公益事业。2008 年 10 月,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以非公募基金会的形式注册成立。

2010 年 12 月 3 日,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在深圳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注册成立,拥有独立从事公募活动的法律资格。

为什么这样一个组织没注册在民政部,没注册在北京,没注册在上海,偏偏注册在深圳?我认为这恰恰彰显出深圳这个城市在中国的角色和位置。当时改革开放 30 年,深圳经济特区也是 30 岁左右,深圳已经开始社会治理方面的探索。深圳市委市政府看到了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没有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没有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城市的发展是不协调不平衡的。深圳主管社会组织的政府部门和领导愿意做这个尝试。

志愿者之城、慈展会、中国公益项目大赛、社会企业认定、慈善信托 …… 公益行业里面这些创新的事,深圳都走在前面。这体现了深圳在社会治理、公益慈善领域里,承担了引领创新的角色。深圳是志愿者之城,社工的数量、社会组织的数量、基金会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这些都说明,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方面,深圳有协同的主体,有参与的渠道,深圳在社会治理中很早开始重视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这也与中央从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 "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 到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 "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 这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相吻合,并且实践得更早。同时,十九届四中全会还提出了 " 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回过头来看壹基金在深圳的注册,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典型制度安排。

深圳作为先富地区,在通过税收、就业、产业等方式带动后富的同时,企业和市民直接捐赠帮扶后富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而这其中 2010 年以壹基金的注册为重要起点,迄今为止深圳已注册了三百多家基金会,壹基金和这些基金会的大多数慈善公益项目都在帮助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因此说,深圳民政局对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建设的积极推进,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下,通过制度创新在第三次分配方面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一个重要的改革举措,走在了全国前面。

深圳外来人口多、年轻人多、效率高、环境好;政府高效、理念开明、观念开放,这些都让深圳成为公益领域的创新之城。

壹基金既然落地深圳,一定要跟深圳的市民有更多的互动。当年一落地就搞了 " 大爱压岁 " 的活动,联合志愿者走上街头募捐,给孤儿筹压岁钱过冬。此后我们每年冬天举行 " 为爱奔跑 " 项目,每次有超过一万市民参加。2013 年我们又发起了 " 为爱同行 " 项目,这个项目现在已经变成深圳一个重要的体育公益活动,每年有四千多人参与,很多市民连续参加六七年。

这些年,壹基金在深圳主要在减灾与应急和儿童保护与发展两大议题实施项目,同时以支持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为抓手,重点支持了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等一批组织。当年光明新区特大滑坡事件后,除紧急调拨救援物资之外,壹基金一边支持深圳公益救援队在现场参与协助挖掘救援,一边支持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给遇难家属陪伴与心理支持服务。

我们还支持了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深圳市守望心智障碍者家庭关爱协会在深圳做心智障碍群体保障和发展的实验示范区。此外壹基金还支持了 10 个公共区域的母婴室建设,回应《深圳市妇女发展规划》和《深圳市加快母婴室建设工作方案(2017-2020 年)》,助力深圳打造中国首个儿童友好型城市。

壹基金还支持了深圳慈善行业的人才培养,包括深圳的基金会秘书长系列培训、女性社会组织领导人培训。还支持了众多社区的防灾减灾教育和培训,其中罗湖笋西社区志愿者救援队项目实施后,笋西社区获评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这样的社区志愿者救援队我们在全国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支持了三百多支。壹基金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救助帮扶,而是从深层次以可持续的模式,支持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的模式创新,系统性地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感谢深圳让壹基金落地,还给了我们办公室。当年只有深圳才有这样的前瞻性和魄力。壹基金注册到深圳后,理事中有马蔚华、王石、马化腾等深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家,还有深圳市民和企业的广泛参与,有主管单位的指导监督。

壹基金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基因,就是理事大多是企业家。马蔚华于 2014 年上任壹基金理事长后,提出了企业化管理的思路。

持续努力建设灾害救助体系

壹基金探索 " 联合公益 " 就是通过救灾开展的,我们是最早将民间救灾组织和行动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联合在一起的推动者,推动建立了二十个省内的社会组织联合救灾网络,很快发动了一千余家社会组织参与进来。

在救灾领域,壹基金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开展了以减灾为核心的全链条的灾害救助工作,包括防灾减灾、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壹基金把防灾减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紧急救援阶段有传统优势,救援联盟项目、联合救灾项目、儿童服务站等工作经验都很成熟。这个阶段资源最多、公众关注度最高。但灾害救助的大量工作其实聚集在重建过程和研发工作中,比如社区志愿救援队、儿童平安小课堂、青少年与未来防灾体验馆等,这是面向未来常态减灾的工作。

第二个优势是壹基金在救灾领域的政策倡导上的推动,壹基金与民政部救灾司合作开展的救灾研究课题,以壹基金的救灾模式和经验为基础,整理编辑出社会力量联合救灾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指南等工作规范,为政策创新提供借鉴。

壹基金资助的策略是联合公益模式,分为联合治理、联合行动,联合筹款、联合倡导四个部分。根据壹基金 " 掌握规律、提前备灾、联合行动、快速救援 " 的救灾策略,我们常年支持合作的、直接能拿到项目支持的市县区域以下的公益组织和团队有两千余家。从中西部和东三省开始建立联合救灾网络,通过每一个省内的社会组织协同网络,不断地带动当地更多县域公益团队成长,也就是社会问题最一线的当地公益组织的培育和让他们能自主响应属地灾害,并提供项目支持、培训,让他们在项目管理、财务管理、自主筹资上都有了重要的发展。

壹基金在 20 个省份设立了备灾仓库,日常在省份内与社会组织建立协同救灾的预案和机制,每年进行能力建设培训和相关演练。当灾害来临的时候,市县级的组织在壹基金和省份内协调机构的支持下可以做到快速响应,属地救援。

壹基金还将项目延伸到常态减灾,联动各省市县公益伙伴在学校开展儿童平安小课堂、在城乡社区开展安全家园项目,以提升学生、学校和社区的减灾能力。这样从灾前的减灾备灾,灾时的应急响应到灾后的恢复重建,全链条业务打通,让当地社会组织持续提升能力,成为当地应对灾害中社会协同的重要力量。

除了灾害类项目,壹基金还支持壹乐园、净水计划、儿童服务站、洗手计划、厕所计划等乡村儿童健康和发展类项目在当地实施,提升他们在儿童议题方面的专业能力。

通过壹基金持续的努力,支持了一批枢纽型、支持型的组织,带动了当地公益生态的发展,让更多县域公益组织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角色,在救灾和关注乡村儿童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壹基金的公益慈善项目有四环理论(受益人、行业、政策、公众参与四个层面)指导,也就是每个项目都力争在四个层面回应社会问题,不只是看具体群体的具体需求,而是将群体需求背后的共性问题当作最终要推动解决的目标。因此这些项目不但直接回应了受益人的需求,更是推动了灾害、心智障碍、儿童等议题机构和行业的发展,培育更多属地机构的出现一是解决了当地有专业机构开展相关工作的属地回应问题,二是这些组织成长发展起来筹到更多资源可以帮助更多受益人,更大规模地回应社会问题。同时这些社会问题背后的政策我们也积极研究和促进完善,推动了更多政府资金进入这些议题。更重要的是在自闭症日、减灾等议题上的公众倡导,让更多人在行为上也实现了人人减灾、人人接纳包容自闭症群体等人人公益的变化。也就是说,善款捐给壹基金,不但专业地回应了受益人需求,还通过专业系统的项目设计这个杠杆,在更大范围促进了社会问题的解决。专业的公益慈善组织,不是仅仅做到资金或物资的二传手这样的低水平循环,而应让善款产生更大的受益面和效果,同等金额下,壹基金使用善款带来的效率更高、社会效应更大,这才是一个机构的专业价值所在。壹基金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模式创新,包括月捐、联合救灾等议题网络和联盟、支持县域公益组织、以议题为项目目标、开发和复制标准化的品牌项目、与企业建立专业能力互补的伙伴关系等等均是壹基金首提首试,随着经验逐步成型已经成为行业内众多基金会学习的对象,这些经验也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弘:传播人人公益价值观初心永不变

2020 年是壹基金注册和落地深圳的第十个年头, 在深圳市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开拓,有了快速的发展。在 2019 年度,壹基金筹资突破了 3.4 亿,支持了 2000 余家社会组织,直接受益人次超过了 260 万。在 " 联合公益 " 和 " 四环理论 " 系统方法论指导下,壹基金在灾害领域支持了 22 个伙伴网络,布局了儿童平安、安全家园、紧急救灾、韧性重建等四个专业的公益计划和一系列项目,建立起了灾前、灾中、灾后的全链条业务体系;在儿童领域,壹基金支持了 8 个伙伴网络,布局了海洋天堂、儿童服务站、净水计划、温暖包、壹乐园等五大公益计划和项目,全力推动乡村留守和流动儿童、受灾害影响的儿童以及特殊需要儿童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在公益支持领域,壹基金支持了 3 个伙伴网络,布局了联合公益计划和我能实验室两个公益计划,并通过以上 30 余个议题网络全面支持县域社会组织发展,积极参与行业平台建设,成为社会治理中慈善事业和民间公益发展的重要枢纽和支持力量。这些战略、策略和方法论,使得壹基金不论是跟各个互联网平台一起促进更多网友捐赠还是推动全国各地社会组织动员更多当地志愿者一起参与,都始终将目标指向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让尽我所能、人人公益更好地实现。

作为社会力量扶贫的一分子,2016 年至 2020 年,壹基金通过七大品牌项目:壹基金温暖包计划、壹基金净水计划、壹基金儿童服务站项目、壹基金壹乐园公益计划、壹基金儿童平安计划、壹基金安全家园项目、壹基金紧急救灾计划,在国家级扶贫县已累计投入 1.52 亿元善款。

2020 年,洪涝灾害严峻,壹基金联合各地社会组织救灾次数达到 145 次,为受灾群众提供了粮油、救灾温暖箱、睡袋、温暖包(夏季适用)等生活物资,价值 1183.94 万元,帮助 24.71 万人次缓解生活困境。共有来自 375 家次社会组织的 2327 人次志愿者参与到救灾行动中。有 14 支社会救援队参与灾害救援、常规救援 48 起,出动救援队员 750 人次,出动救援车辆 142 辆次、出动冲锋舟 35 艘、后勤人员 439 人次,营救转移被困群众和开展医疗服务 1005 人,打捞遗体 2 具。此外,安全家园项目支持的 6 省 92 支社区志愿者救援队,在当地社区,协助当地政府部门及专业救援队伍转移受困群众、开展巡查河堤、清理交通要道淤泥等工作。

2020 年 1 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席卷全国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壹基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行动募集款物 1.1 亿余元,其中现金捐赠 9,796 万余元,实物捐赠 1,241 万余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行动支出(含实物捐赠)1.07 亿余元,支出比例 97.2%(待支出款项是社区常态疫情防控的项目)。

针对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壹基金与 95 家社会组织 2142 名志愿者一起为湖北的 17 个市(州)89 个县(区)的 996 家医院和 521 个社区提供了支援帮助,累计发放物资超过 1300 余万件,行动惠及湖北省 86% 的县(区)。除湖北省外,壹基金还联合各地公益伙伴在包括深圳在内的全国 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社区防疫等志愿服务,同时联合相关领域伙伴机构,为一线医护及疫情防控人员、孕晚期妈妈、特殊需求困难家庭、一线医护子女等群体提供帮助。

半年来,包括重点开展工作的湖北省在内,壹基金联合各地公益伙伴在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2 个市(地区、自治州、盟)开展工作,11331 家次社会组织 37567 人次志愿者服务了超过 200 万人次受益人。

2020 年,与壹基金共同响应灾害救援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达到 11 家,为历年来最多。壹基金企业联合救灾平台调动 17 家爱心企业,紧密参与到救灾行动中。可口可乐中国与壹基金联合推出的应急供水车开到了湖北恩施,第一时间为当地群众提供灾后安全用水;滴滴公益不仅为灾区的物资需求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支持壹基金联合救灾项目的志愿者行动费用,更招募动员滴滴志愿司机,为一线救灾人员提供免费用车;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持续通过 " 灾急送 " 运送救灾物资到达一线,同时今年为江西省吉安市捐赠资金用于购买粮油,改善受灾地区居民生活困境。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荣获 " 鹏城慈善 40 年致敬单位 ",壹基金理事长马蔚华、理事王石荣获 " 鹏城慈善 40 年致敬人物 "。壹基金连续 8 年保持信息公开透明度满分,被评为深圳市 5A 级社会组织,并两度获得中国慈善最高奖项 " 中华慈善奖 "。

壹基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 壹基金的创始人李连杰先生在创建壹基金的时候有一个梦想,每个人每一天都献出一点爱心,做一件好事,这就是巨大的能量,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 " 人人公益 " 愿景最早的起源。这些年来,壹基金历经变化,但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 " 为每一个人搭建参与公益的平台 " 的使命从未改变,壹基金将继续努力,奋勇前行。

马蔚华:用商业的模式运营公益组织

我从金融行业跨界到公益行业,过去我是管钱的,大家都来找我要钱;现在我是筹钱的,到处去找别人要钱。但是最困难的事情不是筹钱,而是让大家接受 " 人人公益 " 的理念。

公益是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是实现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公益事业的发展不能只靠爱心,还需要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创新,进行专业化建设。

用商业的模式运营公益组织

我刚刚到壹基金的时候,社会上一些人对壹基金有一些不友好的攻击,我听了之后感觉非常不舒服。因为这些质疑和攻击根本站不住脚。后来我们觉得与其去争辩,不如把事情做好,用事实去回应攻击。

我之前是在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工作,社会对于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我觉得,壹基金也可以像一家上市公司那样主动公布自己的信息。我到了壹基金之后就把壹基金当成一家上市银行去管理。我们要不断地跟捐赠人沟通,哪怕他只捐了一块钱,但是只要他有意见,我们也要去和他沟通。然后我们会定期开展内审、外审,开展第三方评估,每个季度、每个年度都会进行信息披露,把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方向清晰地向社会公布。

如果外界还有质疑,我们会积极回答他的问题,组织捐赠者到项目现场、到资金使用地点去走访,还会邀请媒体探访。通过这些努力,现在社会对我们的质疑声越来越少。我觉得信息透明是最重要的,让大家及时了解捐赠的钱用在了什么地方。公益组织不仅要有耐心,还要通过更好的方式、科学的手段,让公众能够方便地了解机构信息,不能等着被问,要主动公布。

我还提出公益组织要企业化管理,把商业的手段、商业的模式运用到公益领域。第一用管理现代企业的方法管理公益组织,追求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做好信息披露。第二是用市场的原则来配置公益资源,公益组织也要进行市场化竞争,做得好的、值得信任的就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资源。第三是用金融的手段实现公益的目的。传统的方法我们要用,创新的模式我们也要认识、要接受。比如说影响力投资、慈善信托、公益创投等,这些新生事物能够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从激情公益到理性公益的进步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十年间,以壹基金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在抗震救灾及灾害治理方面取得的最重要的成绩就是,人们对于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并作出了诸多探索,例如壹基金 " 以减灾为核心,建设韧性家园 " 的雅安重建模式,注重从基础设施、机制、意识、技能等不同角度提升当地学生、村民及学校和村庄的防灾减灾能力,成功帮助雅安市芦山县成为国家综合减灾示范区县试点之一。在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认识到社会组织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而社会组织一定要和政府合作,配合政府的工作,还要联合更多社会组织统一行动。

灾害的发生很容易调动起整个社会的同理心,让大家自觉参与进来。但是灾难过去之后,大家的热情和激情可能有所减少,从激情救灾到理性救灾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但在灾害发生时要快速救援,更要在平时和灾后重建期注重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这才是减少未来新的灾害损失的最好办法。李连杰先生在发起壹基金的时候,就坚持 " 尽我所能,人人公益 " 的理念。老话说 " 达则兼济天下 ",但是即使你只捐了一块钱,你尽自己所能,也是一份爱心。我们要唤起这个社会更多的爱,创造条件让大家更加方便地表达自己的爱心。

我们现在每年筹集的资金,70% 以上是通过互联网筹集的,比如支付宝、腾讯、银联等途径。现在公众参与的渠道越来越多。" 人人公益 " 的目的就是激发每一个人的爱心,让大家方便地表达自己的爱心。我们要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的手段搭建这样的平台。我相信今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家表达爱心的方式会更加多元,可以更好地实现人人公益,促进社会变得更美好。

未来的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工作要更好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可以使救援工作更加高效,也能够更加精准地协调、分配救灾资源。包括防灾减灾教育,也要通过更加先进的手段进行,这样可以让常态减灾更有效。现代科技给救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便利,社会组织应该好好地利用这些条件。

(采写:徐斌)

相关标签

李连杰 深圳 基金 慈善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