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你不要着急,我马上去帮你送药!"3 月 6 日下午,福田区沙头街道上沙社区网格员廖小杭刚吃过午饭,接了一个电话就匆匆去为上沙椰树村的一位居民送药。为居民送药并不是网格员的本职工作,但疫情防控以来,由于封控区居民足不出户,面临许多生活上的小困难,作为居民最贴心的守护者,网格员也随之承担了许多 " 分外事 "。
每一通电话都要接,每一位居民的合理需求都要满足
周海燕已在上沙社区做了十几年的网格员,她从未想过,按部就班的网格员工作,会从某一天开始变得 " 惊心动魄 "。上沙发生疫情的最初,由于物资、人手不足,个别居民的一些生活需要无法得到及时满足,在焦急万分的时刻,居民总是第一个联系自己楼栋的网格员。" 一直在接电话、打电话,平均每天要接打几百通电话,我的两个手机都忙不过来。" 周海燕打趣说,那几天接听的电话比之前一年接到的电话都要多。
在几百通电话的背后,是几百位居民的需求,是几百颗焦灼的心。" 我很累,几乎没有时间吃饭,甚至没有时间睡觉,但我知道,每一通电话我都要接,每一位居民的合理需求我都要满足,因为他们不了解情况,有不安与恐惧都是正常的。" 周海燕告诉深晚记者,居民的生活需求五花八门,只要她能做到的,她都尽量满足,纸尿裤、卫生巾、奶粉、纸巾 …… 在采购好居民所需的物品后,她还需要穿好防护服送到封控区居民家中。" 当居民听到你的回应,看到你上门,他们的情绪就会好很多。"
在这期间,男性网格员承担了更多的体力活。" 搬桌子搬电脑,重的东西几乎都搬过了。" 上沙东村网格员王锐说。
" 一起经历了这么多,信任的小桥只会越来越稳 "
最让王锐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叫郑辉明的上沙东村居民,手脚都有残疾,上沙东村被划为封控区时,其妻子正在外打工,只留他和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儿子在家。" 父亲身患残疾,孩子又还小,所以对他们家,我总是多照顾些。"3 月 2 日上午,王锐收到了郑辉明发来买药品的求助,他立刻出发去药店,用自己的钱买了药,并迅速送到郑辉明家中。" 他们家经济上挺困难的,一老一小住着很不容易,我想着能帮就帮一点,这点钱我还是出得起。" 在郑辉明与王锐这几天的微信往来中,基本上都是转账 - 退还 - 转账 - 退还的记录," 请把钱收下吧!"" 真的不用了,您能安心配合防疫工作我就很开心了。" 郑辉明执着地转账,王锐不厌其烦地退还。
在得知 " 转钱无望 " 后,郑辉明找到了表达感激的最佳方式。当网格群里居民有疑问,王锐忙不过来时,他会帮忙解答;当群里居民有一些小情绪,他也会帮忙安抚引导。" 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必用言语来形容了,一起经历了这么多,信任的小桥只会越来越稳。" 对网格员来说," 谢谢 "" 辛苦了 "" 你们真好 " 等关怀鼓励的话语早已成了 " 例牌菜 ",而居民发自内心的依赖与信任,那种 " 一切尽在不言中 " 的默契,是网格员与居民共同的胜利果实。
随着防疫工作的不断改进、对居民服务的不断优化,网格员们的电话也渐渐安静了许多。" 这几天开始回归正常了,可以在正常的时间吃饭睡觉,只有少量的居民有困难需要解决。" 周海燕说,她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大家都能回归曾经的美好生活。
深圳晚报记者 刘轶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